2016-06-12 17:33 来源:网友分享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这春夏之际,阳气正是上升之际,这个时候,养生的关键在于让阳气更加合理、茁壮地生长,所以,任何破坏阳气升发的做法,都是跟自己作对,对养生极为不利。因此,在这个季节,要适时根据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身心健康。中大医院中医内科朱欣佚医生指出,要顺应节气变化规律,做到“五防”。
第1防:防余寒
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空气湿度大,很容易湿、热困身而生病。建议早出晚归者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气温上升、湿度增大,为细菌、霉菌、病毒的衍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穿衣要护住关节,可穿七分袖或七分裤衣服。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加强自身保健,及时添减衣服。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凉露宿,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一定的睡眠和饮食营养。
第2防:防过敏
百花开放的季节,有些人总是感到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疼、胸闷、哮喘等症状,这种季节性疾病多是过敏体质接触花粉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称为花粉过敏症。为了防止过敏症的发生,外出时,应戴上口罩、墨镜等,必要时带些防止过敏的药物。
第3防:防湿
春末夏初,空气湿度相对较大,而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犯脾,易致脾失健运、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佳、呕吐、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症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气候温暖湿润,蚊、蝇、细菌迅速繁殖生长,易传播疾病。居家防蚊虫,要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和杂物,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蚊香、药物、光源等来驱蚊杀蚊。
每日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衣被尽可能置于阳光下暴晒,定期洗晒日常用品、玩具等。此外,室内可常熏艾(编者注:利用艾草进行火熏的药理治疗),也可用中药如苍术、艾叶、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肉豆蔻、藿香等自制香囊挂于床头或随身佩戴,以起到芳香化湿、祛风驱瘟的作用。
第4防:防抑郁及兴奋过头
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诱发春末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牙痛、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的“春火”,老百姓俗称的“上火”。防“春火”,除了避免熬夜,注意调整情绪,饮食上要定时定量。
任何时候,心态平和都至关重要。春夏之际,顺应阳气生长的趋势,人的脾气也会随之渐长,这是正常的现象,人的情绪在此时也应该适当疏泄,不宜过度克制。保持好心态,不急躁也不压抑,关键是要保持情绪的疏泄与克制之间的平衡。心情郁闷的时候,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与家人沟通,相反心情已经很兴奋的,建议少吃辛辣食物、咖啡,避免兴奋过头。
第5防:防出汗过度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而推动这个运化过程,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动了才有阳气,动了才能“运”,脾阳才会更好地发挥其运化作用。建议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宜出汗过多,注意补充水分。
运动方式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喜好而定,比如快步走或慢跑等,每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春夏之交多吃当季蔬菜,比如养阳的韭菜,助长生机的莴笋、豆苗、蒜苗,滋补脾胃的大枣、山药等。春季肝气旺,酒多伤肝,而菊花、金银花甚至白开水乃是适合春夏的佳饮,日常有闲不妨多补充水分。
春夏之交吃点3H食
春天阳气生发,夏天艳阳似火,春夏之交,气候由温暖逐渐转为炎热,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在季节交换之时,饮食上也需要做些调整。中华中医药学会庄乾竹建议,以下三款以字母H拼音开头的食物,性都偏寒凉,有利于防止体内积热,适合在春夏之交食用。
黄瓜夏季吃不仅爽口、清热、解暑,还能增进食欲。因为其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参与通常的糖代谢,糖尿病人食用黄瓜,血糖非但不会升高,甚至会降低。需要提醒的是,由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慢性腹泻患者最好少吃黄瓜,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也最好不要食用。
海带不仅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积热,还可以对付因出汗过多出现的体力透支。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海带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恰恰具有辅助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有裨益。海带既可凉拌,又可煲汤食用,其中牛肉海带汤特别适合夏季饮用。但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带;孕妇、乳母也不宜吃过多海带。
蛤蜊(蛤蟆的há,此处念g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有助于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加速胆固醇排泄。
夏季的蛤蜊肥厚,吃起来口感更好。蛤蜊的吃法很多,这个季节最好选择清水煮蛤蜊和蛤蜊豆腐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清水煮还是做汤,蛤蜊都要凉水下锅,在预热的过程中,蛤蜊就会慢慢的张开口,这时肉也熟了。如果热水下锅的话,刚一下锅,蛤蜊就会马上张口,等煮熟了,肉就变老了,失去鲜嫩的口感了。女性月经期间及产后忌食蛤蜊;受凉感冒者也忌食;蛤蜊不宜与啤酒同食,否则容易诱发痛风。以上性寒食物,脾胃虚寒的人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