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0 21:33 来源:网友分享
拉肚子不能喝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乳糖成分,牛奶中所含的乳糖属于双糖的一种,这种双糖分子太大,在人体内分解代谢需要有乳酶的参与才能顺利分解,但是如果小肠里的乳糖酶未能发挥作用时,会使乳糖就在大肠内发酵,大约半小时至2小时内出现胀气、肠鸣、腹痛、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因此,如果拉肚子就不能喝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种类复杂,至少有100多种,主要成份有水、脂肪、磷脂、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拉肚子的时候可以选择水、糖分和其他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但糖分不可太浓,因为高浓度的糖分会从血液中吸收大量水分,加重脱水。
如果宝宝有拉肚子的情况,肠粘膜对牛奶中的乳糖成分不耐受,当乳糖在肠腔里增多后,引起高渗,致使水分吸收障碍,可促进肠蠕动,增加腹泻的次数。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如果孩子年龄小于5个月的仍需要喝的话,可以选择腹泻奶粉。
1、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2、清淡流质饮食: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加重腹泻。
3、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4、饮食选择: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5、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6、饮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拉肚子不能吃什么?拉肚子不能吃粗粮、多纤维蔬果、油腻辛辣食物、牛奶、海鲜等。
1、粗粮:大部分粗粮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不易消化的,在拉肚子的时候食用粗粮无疑是增加肠胃的负担,并不能达到中和粪便稀的目的。拉肚子不能吃红薯,玉米,高粱,小麦等粗粮类食物。
2、多纤维蔬果:多纤维多渣的蔬菜同样不利于人体的消化(蔬菜纤维根本就不能吸收),在拉肚子的时候应该少吃。这类蔬菜中比较典型的有竹笋、芹菜,菠菜,木耳、香菇、紫菜、南瓜等等。
3、油腻辛辣的食物: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也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也就是典型的脂肪泻,所以对于拉肚子的人更加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这样只会加重腹泻。类似的东西有烧烤,麻辣锅等。
4、牛奶或海鲜:这两种东西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是引起腹泻的因素。这样的症状很有可能是属于过敏性肠炎,应该查一下过敏源,比如牛奶或海鲜。对引起过敏的食物注意不吃或少吃,就会减少过敏肠炎发作而引起的腹泻症状。1、刺激性的食物:辣椒、芥茉、胡椒、大蒜等刺激性强侧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更不利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
5、过冷的食物:凉饮、凉菜等过冷的东西,会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加快,使腹泻更加严重。
6、通便润肠的食物:如桃子、香蕉、蜂蜜等有通便、润肠功效的食物,食用后会加重病情。
7、鸡蛋:鸡蛋属于高蛋白食物,不利于消化,吃鸡蛋不但起不到滋补身体的作用,反而加重病情。
8、大蒜:大蒜虽有杀菌作用,但同时有极强的刺激作用,容易使拉肚子更严重。
一、急性腹泻
1、细菌感染导致拉肚子:如果是细菌性的腹泻,除了吃思密达止泻外,还要吃抗生素消炎。
2、病毒感染导致拉肚子:可服用苍苓止泻口服液、葛根芩连微丸、双苓止泻口服液。
3、食物中毒导致拉肚子:可服用腹可安、维生素B6、土霉素、诺氟沙星胶囊。
4、生冷食物导致拉肚子:脾胃虚寒造成的消化不好,特别吃冷食拉肚子情况严重。可以肠胃宁片、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颗粒、人参健脾丸等,多喝温水,不吃生冷食物。
5、食物滞留导致拉肚子:可服用肠炎宁片、蒜头精胶囊、维生素B等,最好吃一些好消化的流食。
6、着凉导致拉肚子:加强保暖,用温水带暖肚子,拉肚子时喝点午时茶冲剂或用白酒炒红糖沏茶也行、也可把蒜瓣子烤熟吃。
二、慢性腹泻
1、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拉肚子:可以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杀菌治疗。拉完后才吃药,吃1-2个加味藿香正气丸(严重时吃2个)。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导致拉肚子:尽早到医院做下血和大便的检查,可以服用头孢克污混悬剂、妈咪爱、思密达、黄连素片治疗。
3、肿瘤导致拉肚子:需从饮食调节、肛周皮肤护理等方法进行调理。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糖、低脂肪和低纤维素的食品,少吃多餐。
4、小肠吸收不良导致拉肚子:可服用胃复安、多潘立酮、红霉素、西沙必利、制酸剂、抑酸剂和粘膜保护剂分别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