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怎么被发现的呢

2016-11-14 22:12 来源:网友分享

一、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维生素K是黄色晶体,熔点为52℃~54℃,通常呈油状液体或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
  1、促进血液凝固,所以维生素K也称凝血维生素。
  维生素是凝血因子γ-羧化酶的辅酶。而其它凝血因子7、9、10的合成也依赖于维生素K 。人体缺少它,凝血时间延长,严重者会流血不止,甚至死亡。对女性来说可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还可防止内出血及痔疮。经常流鼻血的人,可以考虑多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
  2、维生素K还参与骨骼代谢。
  原因是维生素K参与合成BGP(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BGP能调节骨骼中磷酸钙的合成。特别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骨密度和维生素K呈正相关。经常摄入大量含维生素K的绿色蔬菜的妇女能有效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维生素K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是2-甲基1,4萘醌的形式

二、维生素k的吸收代谢

  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需要胆汁协助,水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则不需要胆汁。
  膳食中维生素K都是脂溶性的,所以主要由小肠吸收入淋巴系统,且其吸收取决于胰腺和胆囊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其中约40-70%可被吸收。其在人体内的半减期比较短,约17小时。
  人的肠道中有一种细菌会为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维生素K,加上在猪肝、鸡蛋、绿色蔬菜中含量较丰,因此,一般人不会缺乏。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K,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已广泛地用于医疗上。
  人体需要量少、新生儿却极易缺乏的维生素K,是促进血液正常凝固及骨骼生长的重要维生素。深绿色蔬菜及优酪乳是日常饮食中容易取得的维生素K补给品。人体维生素K的需要量非常少,但它却是维护血液功能正常凝固,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必不可少的,它还可防止内出血及痔疮。经常流鼻血的人,应该多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

三、维生素k的生化研究

  维生素K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脏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维生素K均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维生素K1是黄色油状物,K2是淡黄色结晶,均有耐热性,但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故要避光保存。人工合成的K3和K4是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临床上使用的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其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能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用以防治血栓的形成。
  维生素K和肝脏合成四种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Ⅸ及X)密切相关,如果缺乏维生素K1,则肝脏合成的上述四种凝血因子为异常蛋白质分子,它们催化凝血作用的能力大为下降。人们已知维生素 K是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缺乏维生素K则上述凝血因子的γ-羧化不能进行,此外,血中这几种凝血因子减少,会出现凝血迟缓和出血病症。
  此外,人们公认维生素K溶于线粒体膜的类脂中,起着电子转移作用,维生素K可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缺乏维生素K时平滑肌张力及收缩减弱,它还可影响一些激素的代谢。如延缓糖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同时具有类似氢化可的松作用,长期注射维生素K可增加甲状腺的内分泌活性等。在临床上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胆道梗阻、脂肪痢、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以及新生儿中,使用维生素K可予纠正。但过大剂量维生素K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新生儿注射30毫克/天,连用三天有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四、维生素k的发现历程

  亨利克·达姆(Carl Peter Henrik Dam)为丹麦生物化学家,就学于哥本哈根大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该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辗转到美国数年,后又回到丹麦任职。
  达姆于20年代后期即在哥本哈根大学从事鸡的胆固醇代谢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胆固醇的生物重要性的文件。当时一般认为,许多哺乳动物能在体内合成胆固醇,但设想鸡却缺乏这种能力。为了证实这种猜想,达姆用没有胆固醇却富有维生素A和D的食物饲养鸡。他观察到鸡也能合成胆固醇,但更重要的发现是:如果继续用这种食物饲养2-3周,则鸡出现皮下、肌肉和其他器官的出血现象,而且鸡发生出血凝固得很慢;而若在食物中加入脂肪、维生素C以及胆固醇,也对出血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达姆认为,这是由于在食物中缺乏一种未知的元素所致。
  在寻找上诉食物中所缺少的因素过程中,发现绿色叶和猪肝是保护不犯出血病的最有效来源。达姆于1935年把此因素称为“维生素K”。K是斯堪的那维亚文和德文中“Koagulation”(凝固)一词中的第一个字母,这个物质是脂溶性的,可从紫花苜蓿(alfalfa)中成功地分离出来(1939)。
  由绿色植物中分离出的维生素K被称为K1,而由大肠腐败作用所产生的维生素K则称为K2,二者稍有不同,其差别首先由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Edward A.Doisv)观察到,并于1939年即将维生素K人工合成。1943年,达姆与多伊西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生活保健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