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12:22 来源:网友分享
1、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儿童患病率高,一侧上肢或下肢受累多,见起病时有发热,肌肉瘫痪为阶段性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质及细胞均增多出现肌肉萎缩较快,由于患病者以儿童多见,多伴有骨骼肌发育异常,一般发病后几日至几周出现肌肉萎缩,萎缩肌肉远端较明显 .
2、肌营养不良症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分布和进行速度的骨骼肌无力和萎缩。
3、运动神经元病
临床表现为中年后起病男多于女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或锥体束征受累的表现而感觉系统正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1进行性肌萎缩症 2肌萎缩侧索硬化 3进行性延髓麻痹(球麻痹).
4、多发性肌炎
是一组以骨骼肌弥漫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四肢近端颈部咽部的肌肉无力和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肌肉萎缩,伴有皮肤炎症者称皮肌炎;伴有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者称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是四肢近端无力伴压痛;血清酶升高;肌电图出现纤颤和正尖电位;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等。
5、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20-40岁男性多见常,在饱餐激动剧烈运动后夜间醒后或清晨起床时等情况下,发病出现四肢和躯干肌的无力或瘫痪,常在20多岁发病,40岁以后逐渐减少,一般不引起肌肉萎缩,发作频繁者在晚期可有肢体力弱甚至轻度萎缩。
6、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脑神经损害,一般3-4周后,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
诊断肌肉萎缩患者,可见肌肉外观有体积变小现象,同时可通过以下辅助检查诊断:一、肌电图;二、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上、下肢体感诱发;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应用范围。以下简单介绍相关检查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肌肉萎缩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肌肉萎缩症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而引起的疾病,因此调节肢体气血和恢复肢体功能就成了关键,肢体活动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慢慢地恢复。
肌肉萎缩最多见的就是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主要是脊髓的神经元细胞发生了病变而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有的人称它为继发性,到了晚期就是废用性萎缩,不及时的治疗它可以引起很多综合症。
患者平时一定要严格的预防感冒、肠胃炎,因为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就低,如果遇到感冒会加重病情,使得治疗变得更困难,有时候甚至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