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 10:47 来源:网友分享
生者居其屋,逝者得其葬。既是古训,也是天理。不过,投机炒墓发死人财攫取暴利,无疑是一股早该吹散的歪风!
今年清明过后,舆论对各地有关炒作墓地的关切持续升温。从“清远市区墓地单价低至数千元,七成以上墓地被广州客买走,成交价2万至3万多元”的消息,到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墓地,不是用来炒的》指出:防止墓地过度投机炒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呼吁保障“逝者得其葬”……“炒墓”新闻让人忧心。
两年前,人民日报在《天价公墓咋拦不住》的评论中就曾写到:“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助长了豪华墓愈演愈烈之势。”新华社的批评甚至可以追溯到八年前的2009年,新华时评质疑《天价公墓一再曝光说明了什么》。八年过去了,暴利热炒不减、监管缺位依旧,在炒墓一族的推动下,墓地投机炒作不仅未见降温反倒愈演愈烈。
推动墓地投机炒作攫取暴利的背后,是垄断经营、管办一家、监管缺位等盘根错节的利益交织。
在舆论持续质疑、连年批评天价墓地禁而不止的背景下,如何在生死两个世界之间,既要让生者得到慰藉,也能使故者安息?陕西和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殡葬改革尝试,似乎比质疑、批评和争论更富有意义和建设性。
2015年4月,陕西省决定在西安和宝鸡试点,为无偿捐献器官的已逝捐献者在墓园建立墓地,并定期举行怀念会纪念他们。用这样一种温情的方式厚待逝者,既能让逝者的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上得以延续,也能让逝者后人铭记、使受惠者感恩。于此而言,这些墓地又何尝不是器官无偿捐献者的丰碑!
如果说,器官无偿捐献并非所有逝者都适用,与之对应的是1991年起率先倡导海葬的上海。26年来,已有包括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内,超过3.7万名逝者选择以骨灰撒海的形式海葬。截至去年底,上海海葬占安葬数比例年增长约10%。
如今,利欲熏心者搅动着市场,“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放纵了投机炒墓者逐利的市场和可能。都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面对如此浑浊的市场,炒墓者午夜梦回时真的不会害怕?
“生,事之以礼”是孝的关键。厚养薄葬,才是更值得倡导的价值取向。“鬼魂”有没有我们并不知晓,但对逝者的敬重与良心不能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