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15:08 来源:网友分享
重病的他,梦想康复后重开影楼;重病的她,依旧挂念着自己的学生……急需医疗费的他们,各自背后却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们,原本像万千不幸者一样,散落在人群中,寂寂无闻。
如今,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他们,并非为了渲染悲苦,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他们的故事,给他们伸出援手、献出爱心,让他们在艰难求医中,能够期待转机。
捐助性的临时捐款,的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有一种温度叫关爱,有一种温度叫人道情怀。若人人献出爱心,生活里的你、我、他,必会不失信心。
感人话语
如果没钱治病了,就把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希望接受器官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好些。
【场景】
他太瘦了,瘦到胳膊上不能扎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号病房楼五楼消化内科一病区,一位瘦得“吓人”的男孩躺着输液。他有气无力,想坐起来要靠母亲搀扶。
他叫周如意,23岁,淅川县九重镇周岗村人。
“前天刚称过体重,31公斤,入院时只有27公斤。”周如意说,因为太瘦,胳膊上的血管不能注射,营养液只好通过颈部静脉置管输入体内。
16岁起,周如意就不时“拉肚子”,当时没太在意。2008年底,情况突然加重,且吃不下饭,随后全身水肿。到淅川县人民医院及南阳一家医院求治,都不能确诊……到北京求医,医生称其小肠黏膜和胃黏膜脱落,消化功能受损。在北京住院89天,花了13万元,他的体重也急剧下降到五六十斤。
在北京求医花费太高,无奈之下,父母抱着周如意回了家,当时他已瘦得不能走路。
2009年至今,住院、用药成为周如意的“家常便饭”,他每月都要去医院输营养液,日常起居都需要家人照顾。去年,太过瘦弱的周如意拿到了残疾人证,为二级“肢体残疾”。
郑大一附院消化内科保大夫介绍,周如意入院已40多天。经诊断,其患有麦胶性肠病、佝偻病等,病情复杂。尤其是肠黏膜萎缩厉害,大米、玉米、鸡蛋、西红柿等多种食物都不能吃,目前要靠静脉输入营养液维持,治疗过程较长。
【愿望】
他还梦想着康复后开影楼
“我相信会好起来的。”骨瘦如柴的周如意一直乐观自信,他主动和病友聊天,劝病友想开些。保大夫也感慨说,能感受到他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
周如意还念念不忘开影楼的梦想。发病前的周如意曾笑着站在木桥边留念,旁边配文: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
2008年,周如意到南阳学习摄影后,在邓州市彭桥镇与别人合伙开婚纱摄影店,他负责摄影和照片的后期处理。
二姐周玉盼说,弟弟为人实在,水平也不错,来拍婚纱照的人越来越多。周如意就畅想着,有朝一日,能自己开一家更大的婚纱摄影公司。
梦想还在,如今的周如意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极差,医生建议先休养三个月后,再做进一步的治疗。为节省开支,他们选择走廊里的病床,能省护理费,晚上,母子俩挤在一张病床上休息。
“他爸正在家四处借钱呢。”母亲张德梅说,周如意前后已花去30多万元,他们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债台高筑。说到这儿,张德梅愁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