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14:29 来源:网友分享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的失眠,更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正确使用安眠药品,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获益,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使用安眠药应做到以下几点:
谨慎用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部分安眠药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作用,其不良反应更是值得关注。一般短暂性或临时性失眠不一定需要吃药。重要的是尽快找出失眠原因,对因施治,例如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及时就医,以便选择对症的药物
由于失眠的病因、分类复杂,所以普通患者很难准确断定哪一种治疗方案最适合,最好到医院就诊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导致产生药物依赖,让病情更加复杂。
失眠按临床表现大致分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早醒等。不同类型的失眠症,选用药物的品种也不同。对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要用超短效类药物,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服用后可使患者很快入睡,且第二天起床没有酒醉感,如唑吡坦、咪达唑仑等。对维持睡眠困难,噩梦频频的失眠患者,可选用短效或中效类药物,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稍长,如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对早晨早醒的失眠患者,应采用中效或长效类药物,这类作用时间更长,如地西泮、硝西泮等。部分失眠与焦虑抑郁状态有关,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加服抗抑郁药物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服安眠药期间不宜饮酒。大量酒精有激发安眠药中毒的可能。酒精对中枢神经初为兴奋作用,之后为抑制作用。而安眠药对大脑有抑制作用。酒后服用安眠药,可产生叠加作用,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
治疗期间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师正在服用安眠药的品种剂量。部分安眠药,如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等,非常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轻则引起其他药物疗效下降,重则引起安眠药中毒的不良反应。
服用安眠药物后,常见药效残留,引起反应力、注意力的下降。服药期间的白天不宜从事驾驶车辆、高空作业、精细操作等工作,以确保安全。安眠药在贮存时,也应避免放于儿童易触及的位置。
长期使用安眠药者不能突然停用,否则容易引起“反跳现象”
反跳现象是指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突然停药后,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也称停药综合征。出现“反跳现象”的患者非常痛苦,甚至诱发精神疾病。长期使用安眠药的患者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缓慢减量直至停药。
定期复查,减少不良反应
安眠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平衡能力下降等。因此,老年患者服药期间应小心活动,避免摔伤。长期服用本类药品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应定期进行血液生化检测。
总之,安眠药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按规定的疗程剂量服用。
失眠症(insomnia)是以人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的今天,失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失眠症的患病率很高,欧美等国家患病率在20%?30%左右,在我国有10%?20%左右。这种患病率的不同与个体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和主观体验不同有关,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症。此外失眠还是冠心病和症状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正确诊断与治疗失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现在临床医学科学对失眠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是,临床医学家们已经开始根据临床研究,给失眠进行定义,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所属现代词,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失眠有严重的患者还彻夜不眠;失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容易被惊醒,对声音或灯光敏感,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失眠,中医学上称“不寐”,藏医称为"宁龙病",古时称为“不得卧”或“不得眠”。它有虚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