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7 15:58 来源:网友分享
(一)药物治疗
严格地说,并无一种能够真正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但药物可控制焦虑和惊恐发作,有利于行为治疗的进行。
1.抗焦虑药
苯二氨卓类药物,对减轻焦虑症状有益,临床上常用的有佳乐定,0.4~0.8mg/次,3次/天。氯硝西泮0.5—3mg/天。
2.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用于治疗社交恐惧症有良好的效果,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米嗪不但有抗抑郁作用,且具有抗恐怖作用,常用剂量丙米嗪25~75 mg/次,3次/天,宜从小剂量加起,两周内加到治疗量。选择性5一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氟伏沙明(150mg/天)舍曲林(50~200mg/天)、氟西汀(20一60mg/天)均对社交恐惧症有效。合并抑郁症、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病例也可选用。
3.β受体阻滞剂
以心得安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较好,能减轻或解除植物神经症状,降低警醒水平,常用剂量,心得安10~20 mg/次。3次/天。在上台表演或讲演前0.5~2小时口服心得安20mg,可减轻心悸、震颤、因害怕而发抖等反应。对广泛社交恐惧症通常效果不佳。
4.丁螺环酮
对社交恐惧症合并焦虑者可选用,5 mg/次,3次/天。
(二)认知行为疗法
1.行为治疗的三个原则
(1 )自愿:医生应该事先向病人作必要的介绍和解释,把行为治疗的方法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以及一些重要注意事项向病人作如实说明。医生的谈话带有鼓励性,但切不可盲过其实。治疗必须出于病人自愿,否则,治疗不会有效,并且容易半途而废,病人接受治疗应是基于深思熟虑所作出的抉择。
(2)主动:一般药物治疗只要病人愿意服药也就行了,但行为治疗要求病人发挥主动性,病人不只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他还应该是积极参与者。病人越主动,行为治疗的效果就越好。
(3)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治疗是一种有计划的自我训练,当然,计划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原理的。循序渐进很重要,操之过急会造成挫折感,伤害病人的信心,停滞不前则不能消除症状,而倒退意味着失败。经过与治疗者商讨和认可的计划必须执行,每天按规定的表格做记录,定期用量表进行评定,都是必要的。在实施行为治疗的同时,医生应重视与病人的人际关系,能做到互相理解,甚至共同商量一些治疗以外的事情(如病人的家庭生活或工作方面的问题),治疗效果会更好。家属对病人采取同情、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指责或轻视,也很重要。有时,对病人本人的行为治疗可以与家庭治疗相结合,这对提高和巩固疗效会起很大的作用。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也有对恐怖症的家系研究并未发现双生子同病率增加。因此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质因素
一般有的人性格会有一些害羞,胆小,这类人人群最容易患有恐惧症。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4.生理机制因素
从生理机制方面看,紧张心情和情绪波动之所以能起干扰作用,是大脑皮质上的神经活动过程产生了负诱导,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碍了“回忆”。原来人脑的活动有一种称为“相互诱导”的规律。当大脑皮质的一个区域里产生出一个兴奋中心后就会引起(或加强)其他区域的抑制状态(负诱导),“怯场”现象正是大脑皮质神经活动过程“相互诱导”规律的表现。
1.社交恐怖症
主要是在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控制地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场合或被人注意的场合出现表情尴尬、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回避诱发焦虑的社交场景,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赤面恐怖是较常见的一种,患者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脸红、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患者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特定的恐怖症
特定的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儿童时期多发。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动物(如蜘蛛、蛇)、自然环境(如风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飞行)。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回避行为。
3、对视恐惧症。
有病人诉说对视时心情慌乱,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目光不能集中,感觉对方的目光流露出疑惑、生气、反感或仇视的意思。
4.场所恐怖症
不仅害怕开放的空间,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场所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一是没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亲友陪同。
幽闭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第一步、首先要个人树立自信,很多社交紧张者就是因为不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对于另外一些场景与物品恐惧症的患者,可以先采取回避恐惧对象后逐渐去改善调节心理逐渐适应的办法。
第二步、利用周围环境进行心理暗示并重建信心。当令人紧张害怕的物品与环境在患者思维中出现时,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可以帮助重建信心的人。(如亲属、朋友、医生、甚至不是很熟悉的人都可以)
第三步、给予患者重建信心的人要牢记几点,首先要努力证明令患者紧张与害怕的事物并不值得患者担心与害怕,并且可以通过例子说明这个事物是无害的,并逐渐去做以开导,切不可失去耐心或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第四步、制造适当的、可控制的机会与方式让患者逐渐去循序渐进的适应所担心与紧张的事物。例如可以事前不告知患者在可控制的情况下去逐渐接触。并且让患者最信任的人与之共同参与适应与接触的过程,这样对患者的恐惧症心理重建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步、在满足以上四点并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让患者去接触所担心或紧张的事物。但一定要注意接触过后要给予心理辅导与鼓励,这样患者的信心才不会产生“恐惧堆积”的效应从而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