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 口水战永远化解不了医患冲突

2017-05-03 17:59 来源:网友分享

十一期间,国内发生两起医患冲突事件。山东莱钢医院发生暴力伤医案,儿科医生李宝华不幸离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发生患儿家属留言恐吓医生事件。医患冲突再次成为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

这些年来,医患冲突就像不定期爆发的活火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狰狞的面目示人,但似乎永无消弭的迹象。不过,“变化”还是有的。前几年,舆论更多站在患者立场。而现在,舆论更多站在医生立场。这一改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医护群体近年来在暴力威胁下逐渐抱团取暖,争夺话语权。

在暴力伤医案中,谁都应该站在医生立场。因为在任何时候,暴力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只会制造更多的裂痕。然而过去发生过的杀医案,凶手基本都被判了死刑,“对暴力伤医始终坚持零容忍”并非虚言。死刑都阻止不了的暴力犯罪,谴责和呼吁又有多大作用?悲剧反复发生之后,许多人都感到了疲倦和失望。

有人建议对医生的保护前置,比如当患者表现出对医生的暴力意图之后,就采取强力手段,但这种“少数派报告式”的预防性抓捕,在现实操作中是有难度的,而且医院又注定不可能成为安保森严的禁地。

对于如何快速减少悲剧的发生,很多人都感到无能为力。现实情况是,重重的积怨和愤怒转化成了越来越激烈的舆论战。医护人员在网络上结成紧密的共同体,已经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问题在于,有时会出现“防卫过当”,比如对有些患者正常的抱怨当成找茬而加以冷嘲热讽,甚至有的极端到一定要把杀医案说成“弑医案”。

医护群体在网络上营造的弱势群体形象,与人们在日常就医中的印象差别极大,反而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过度医疗、用药回扣等乱象是客观存在的,患者是受害者。不承认这一点,反而去渲染对患者群体的敌视,丝毫无益于医患冲突的化解。换位思考应该是相互的。

微博上的医生大v@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对于李宝华医生被杀案讲了一些“不中听”的话,颇值得听一听:“中国医生受到的伤害,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和医疗计划经济矛盾必然的存在。同时,这样的大环境下,患者受到的伤害也一样存在,甚至更多。”“昨天我雪地开车十几小时,深夜打开微博记录行程,发现几位同行因为我没有发微博而对我失望‘取关’,这种道德绑架医生们深受其苦,再熟悉不过了,为何还要用到别人身上? ”

所以,放弃逞口舌之快的舆论战,正视医疗体制的现存问题,将医患双方的精力共同导向医疗体制改革,才能化解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患聚焦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