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1 20:38 来源:网友分享
刘先生父亲年逾七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3个多月前,老人晨练后觉得手脚发麻,身体乏力,当晚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到医院被诊断为严重脑卒中(中风)。住院多日,老人保住了性命,可左侧发生偏瘫。2个月前,医院让他出了院。
回到家,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保姆仅能照顾生活,医生交代的必须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被迫中断。刘先生联系了家附近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方都说没有卒中康复的专用设备。刘先生想将父亲送到原来住院的三甲医院,被告知床位已满,无法加床。半个月里,刘先生又跑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均被告知“没有床位”。刘先生无奈地说:“大医院床位紧张,住不进去,专业康复机构又实在太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专家:康复专业人员缺口大
“治疗是救命,康复是让患者活过来后,还能活得更好。患者的苦恼我们十分清楚。”浙江省康复医学会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叶祥明说,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已占总人口的20%左右,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相当一部分患脑梗、外伤等疾病及后遗症)达65.39万人。浙江省有康复床位5147张,大约需要1200名注册的康复医师、3000名康复治疗师,而目前只有康复医师423名、康复治疗师916名,仅为实际需要的1/3左右。省内规模最大的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有医务人员120多名,开放床位234张,处于一床难求的状态。
需求这么大,为什么不增加康复床位数量?叶祥明分析,最大的问题是医护人员短缺。目前,注册康复医师需要是该学科的医学毕业生,或是临床类学科硕士。而学康复的医学生本来就少,很多医学院没有这个专业,培养又无法一蹴而就。很多医院只有几名注册的康复科医师,其他的医生大多是内科、中医科医生转行而来。
同样令医生头痛的是,每家医院都有不少老人住在康复科不愿出院,希望治疗与养老兼而有之。康复住院病床有一定的周转率要求,一般情况下,患者根据病情也就是住院两周至四周,但不少患者病情稳定还不肯出院,一住就是数月,个别甚至数年。
办法:建立制度体系来支持
问题怎样化解?叶祥明建议,教育部门对康复医学加以重视,更多医学院校设立康复医学专业,培养更多的康复医学人才。逐步建立三级康复体系,即大医院收治重症患者,康复到一定程度转到专门的康复医院,最后回家康复。目前,浙江省康复医院少,很多康复好转的患者只能继续留在大医院,导致一些重症患者住院难。可以考虑有条件的基层医院转型升级。
叶祥明说,现代康复医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亚专业的体系,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治疗等。举例说,以前中风患者只要恢复行走能力就很好了,一瘸一拐就不需要再干预了。但现在,康复医院更关注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康复医生一开始就要分析患者腿部哪块肌肉出了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
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看到,脑动脉瘤手术后走路稍感不便的高中生小刘,正在接受下肢肌力康复训练。“一台等速肌力仪价值上百万元,更前沿的机器人训练设备、虚拟情景设备就更不用说了。”叶祥明认为,医疗机构转型升级为专业性的康复医院需要财政、社会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