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13:16 来源:网友分享
1、白斑:口腔内粘膜有角化性白色斑块,表面粗糙,办限清楚, 明显高出粘膜,可能发生破裂或溃疡。
2、增殖性红斑:好发于颊粘膜、舌腹部、牙槽嵴,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小的圆形损害,表面鲜红光亮,平伏或稍高起,触之非常柔软,界限极其清楚,疼痛一般不甚明显。
3、扁平苔鲜:常见的口腔粘膜慢性疾病,最多见的白色条纹, 皮肤损害为扁平而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糜烂型及萎缩型扁平苔藓而又久治不愈者要提高警惕。
4、色素痣:来源于表皮基底层能产生黑色素的色素细胞。可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三种。突起于皮肤表面的交界痣易受摩擦,有可能恶性变。毛痣、雀斑样色痣均为皮内痣或混合痣,极少恶变。口腔内的粘膜黑斑 约有30%发生恶变。
5.、溃疡: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超过两周还没见好,且溃疡较深,边缘较突出,基底有硬结而 炎症不明显者,应怀疑有癌变可能。
6、牙齿松动:不明原因的牙齿松动、脱落,咀嚼食物的牙齿咬合不适,有假牙者自觉假牙不适,口腔与咽部麻木与疼痛,经一般抗炎及对症治疗后不见好转。
7.说话声音异常或吞咽困难。
(1)口腔癌之舌粘膜。
舌分舌体与舌根,以“∧”字形界沟为分界。紧贴界沟前方排列着轮廓乳头,于张口、用力伸舌时可见,约7~9个。界沟前方为舌体,占全舌的2/3,为舌的活动部,分舌尖、舌缘、舌背和舌腹。舌体粘膜从舌背经舌缘绕至舌腹向中央收缩成环形,然后与口底粘膜相连。界沟后方为舌根,占全舌的1/3,属口咽部,在此粘膜上发生的舌根癌属口咽癌的一种。
(2)口腔癌之颊粘膜。
颊粘膜包括覆盖口腔前庭颊部和唇部的粘膜以及磨牙后三角区的粘膜。上下唇自然闭合时两唇相接触后缘之后的口腔前庭部分属颊粘膜,此后缘之前外露唇粘膜称唇红,为皮肤与颊料膜的移行部。发生在唇红上的癌肿称唇癌。唇红缘外皮肤上发生的癌肿则称皮肤癌。颊粘膜内侧经呈马蹄铁形的上下口腔前庭沟与上下牙龈相连接。颊粘膜的内后界是翼突下颌缝,此是连接上、下牙槽突后缘的一个明显凸出的皱褶,是口腔与口咽的侧面分界线。磨牙后三角区粘膜是指覆盖在下颌骨升支前缘的粘膜,从下颌骨第3磨牙后方向上延伸至上颌结节。左右两侧与上牙弓第2前臼齿相对的颊粘膜处各有一个小的乳头样突起,为腮腺导管开口,从此导管内长出的肿瘤腮腺导管的肿瘤,不属颊粘膜癌。
(3)口腔癌之牙龈。
牙龈指覆盖于、下牙槽嵴及牙颈的口腔粘膜,其游离缘呈锯齿状指向牙冠。牙龈无粘膜下层,与牙槽骨膜紧密相连,坚韧而不能移动。藉此可与有粘膜下组织而略可移动的口底硬腭及颊粘膜分清界限。下牙龈的后界止于第3臼齿与磨牙后三角区的相连接处。
(4)口腔癌之硬腭粘膜。
硬腭的骨质部分是由上颌骨的腭突与腭骨的水平部合成。覆盖于上述部分的口腔粘膜即属硬腭粘膜。其外缘及前缘为上牙槽突,后界为腭骨水平部分的后缘,是硬腭与软腭的分界线,亦是口腔与口咽的分界。发生在软腭上的癌肿就划归于口咽癌中。
(5)口腔癌之口底粘膜。
口底粘膜呈新月形覆盖于口底肌肉上,其外环与下牙龈相接,内环与舌腹面粘膜相连。其后缘连结属口咽部的前咽柱的基部。口底正中有舌系带将口底粘膜分成左右两半。舌系带两侧各有一小粘膜隆起,为颌下腺导管在口底的开口处。
第一种是进行手术治疗,这通常是很多患者都会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情况下,最有效的就是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选择手术抑放疗,除决定于病情外,还取决于经治医生的临床经验与技术以及医院的条件设备。应客观地估计病人情况采用多学科会诊的方法来决定治疗方案。口腔癌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第1次治疗是否正确。
第二种是进行放射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在口腔癌疾病的多种治疗方法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对早期病变采用外照射配合间质插植治疗可获得手术切除同样的效果,并可保持美容、正常咀嚼、吞咽及发音功能,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对中、晚期病变尤其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单纯放疗疗效较差。理想的治疗方案选择需经放射科与外科医生互相配合,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浸润范围、颈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病人全身情况等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第三种是化学治疗,这种治疗手段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在头颈部癌治疗中很少单独应用化疗,常与放疗或手术治疗综合应用,以杀灭亚临床癌细胞;或与放疗合用,以增加放射敏感性;也用于头颈部晚期或复发性癌的姑息治疗。单一用药疗效差,多药联用或与放射、手术配合治疗效较好。以及服用羟基它里宁效果也比较好。
口腔癌有高达40%以上的复发率,要提高口腔癌患者的存活率,预防口腔癌复发与口腔癌治疗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口腔癌的复发包括口腔塬发部位及口腔内第二塬发部位癌症的再发,也包括癌细胞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或远处器官等(如肺、肝、脑及全身骨头等)。要减少口腔癌复发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患者术后一定要完全去除导致口腔癌发生的种种因子,如抽菸、喝酒、嚼食槟榔、口中不良的假牙等,绝不可心存任何侥?的心理。在笔者的临床统计中发现,有高达70%的口腔癌?发病例,在前次治疗后仍有菸、酒或槟榔等习惯。
导致口腔癌?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口腔内第二塬发癌症的产生,这也是口腔癌的一个重要特色。临床上曾经发现一个病例在口腔内舌部、口底、颊黏膜部及上颚等五个不同部位,在八年内先后产生癌症,产生两个口腔癌部位的病例更是比比皆是。会产生第二塬发部位口腔癌,主要是口腔区域癌化现象(fieldcancerization)所导致。
区域癌化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所提出,他观察到由于口腔各处组织同时暴露在各种致癌因子(如菸、酒、槟榔)中,因此皆具有致癌的风险,只是发生的时间先后有别而已。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也常发现在手术后取下的口腔癌症标本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或远离口腔癌的口腔其他部位中,已有早期的致癌基因变化,这些都可以证实区域癌化现象是导致口腔癌?发的重要机制。目前有些药物可以减少口腔区域癌化效应,包括高剂量的类胡萝饰素、维他命A酸等,但必须要在医师处方之下服用,不过在日常生活上多食用绿色蔬菜,减少刺激性食物都会有帮助。发病例都发生在治疗后五年内,因此术后至少五年的追踪期是非常的重要。
口腔疾病的恢复过程当中,如果复发了,肯定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患者一定要及时的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才是最重要的,以上的这些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有效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温馨提示:
发现假牙下组织有疼痛、发炎,要及时就医坚持定期检查,经常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