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11:35 来源:网友分享
“大夫,我体检发现肺上有个小结节,是不是就是肿瘤啊?要不要手术切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杨跃告诉凤凰健康,这是他在临床上最常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需要“一刀切”
切还是不切,这是个问题。
事实上,肿瘤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在临床上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杨跃教授介绍,尽管从影像学上可以大致判断一个病变的性质,但并不是绝对,因为只有病理才是确诊的金标准。
那么患者和医生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切可能永远不知道结节是不是恶性,但是如果最后结果是良性,会觉得挨一刀有点冤枉,如果再因为开刀不幸出现了并发症,就更让医患双方更觉得“亏”了。
不是所有的肿瘤都需要“一刀切”
在临床上,外科医生通常会根据指南和影像学特征来进行判断,但优秀的医生会通过一些手段来增加证据的可靠性。杨跃主任讲了三个故事告诉大家,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需要“一刀切”。
故事一:
患者是一位40多岁的年轻女性,体检发现右肺上叶非常靠外周的部位有一个小结节,就像是大树的树梢上挂着一个小苹果。病变虽然看起来很淡,但是有2厘米多,边界也不是十分光滑。
此时,医生的处理方式是:让患者口服两周左右的消炎药,再休息2周后复查胸部ct。两周后发现病变仍然在,没有任何变化。到这个时候,医生建议患者做个肺肿物的活检手术。
杨跃教授告诉凤凰健康,这个活检手术的切除,“就像切披萨饼一样,完整地切下来病变和周围一点正常的肺组织,不会损失太多的肺功能”。
病理结果证明,这只是个良性的“炎性假瘤”,目前并不是肺癌,那么手术就结束了,患者用一个非常小的刀口以及可以忽略不计的肺功能损失就完成了手术。
故事二:
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近期有咳痰等症状,ct发现肺门旁有一个较大的肿物,直径4公分,这就好像树干上蹲着一只猴子。这个患者经过了消炎治疗,病变没有明显的变化。
由于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医生建议患者可以选择接受手术。但同时也告诉患者,这个病变一旦切除就是切掉一个右肺上叶(右肺有上中下三叶),因为距离“树干”太近,没法只切除一些“叶子”,也可以选择先进行穿刺再手术。
患者最后选择的是进行ct引导下的穿刺,结果病理证实是一个结核瘤,手术不用做了。这让患者真正的通过微创的穿刺,避免了切除一个肺叶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失。
故事三:
患者是一位75岁的老年男性,长期吸烟,肺功能较差。他的右肺上叶偏外周有个结节,形态倾向恶性。对于老年患者,临床一般要求患者完善全面的检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进行ct引导下的穿刺。
虽然老人也有顾虑,穿刺毕竟也存在风险。但是穿刺的风险相比较于手术的风险而言是要小得多。穿刺结果证实,是个腺癌,之后立刻在医院进行了手术。
杨主任介绍,术后患者恢复得很顺利,并且已经度过了术后第五个年头,没有任何复发的征象,“最终患者非常感激这样的处理过程,因为对于一个老年人而言,他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医生乃至医院对于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视。”
他表示,“我们对于老年人往往会更慎重,因为有时候要命的不是肿瘤,而是为了明确肿瘤而采取的过于激进的治疗。”事实上,对于老年人的治疗,明确病理十分关键,切不可贸然手术。
“无创”才是肿瘤治疗的最高境界
尽管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有指南可循,但由于每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给予最适合的方法,是每一个医生需要掌握的技术,甚至是一门艺术。”
在杨跃看来,在不让患者面临肿瘤风险的前提下,(治疗可以)尽量放慢步伐,有些病变可以随时间消散,有些病变可以通过穿刺除外恶性。
“有人说微创是减少创伤,但减少创伤最根本的不是刀口的减小,而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肺功能损失,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打击。微创不是最高境界,“无创”才是!”杨跃如是说。
温馨提示:
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肿瘤发生是由于细胞电子平衡失调所致。活性氧(自由基RO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