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伤寒杆菌感染症状有什么 治疗小儿伤寒杆菌感染的方法有哪些呢

2017-07-05 12:20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伤寒杆菌感染具体有什么症状呢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伤寒的病理改变主要在小肠的回肠壁,开始是肠壁上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结肿胀,继而肿胀部由于营养障碍而坏死,而后形成溃疡并可出血或穿孔,最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而治愈,这些改变在婴幼儿时期可轻微,仅红肿而无溃疡形成,而且肝、肾、心脏的改变也远比成人轻。

  继于上述病理改变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伤寒不典型的较多,尤其婴幼儿更为明显。小儿伤寒潜伏期7-14日,病程约4周左右,多半起病较急、高热、呕吐、抽风等表现约占1/3,其中婴幼儿抽疯为常见,初诊时常误诊为上感、肺炎早期或脑膜炎等。高热可持续5-6天,常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咽痛、腹痛及鼻出血。婴幼儿时期常容易发生腹泻,次数多的小儿可发生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一般高热时脉搏也加快,但伤寒反出现缓脉,与高热不一致,这种缓脉改变仅见于年长儿。同样,伤寒常伴有精神症状,乱说乱动,也仅见于年长儿。小儿时期的玫瑰疹出现较少,仅占全病例6-15%,皮疹见于腹部,数个或更多不等,呈玫瑰色,高出皮肤,大部在发病后4-15日出现。半数以上患儿有肝脏、脾脏肿大,常见肝脏肿大。多数病儿有轻度贫血及白细胞减少,婴幼儿时期白细胞的减少与否对诊断帮助不大。

  为确诊伤寒,应在发病早期(一周以内)作血培养,可培养出伤寒杆菌,阳性率达85%,发病2-3周,可从粪便中培养出伤寒杆菌,阳性率也达80。而3~4周从尿中培养时阳性率仅20%。骨髓液培养阳性率最高,但只在诊断困难时才可应用。

  此外,检测患儿血中肥达氏反应,随发病时间的延长,阳性率逐渐增加,至第四周时可达90%,肥达氏反应有两种,一种为“O”凝集反应,另一种为“H”凝集反应,其效价均应在1:160以上才有意义。一般说“O”'凝集反应出现早,持续时间短,而“H”凝集反应出现晚,持续时间长,但婴幼儿“H"凝集反应可早出现。近来发现有些病例,肥达反应可持续阴性,但血培养早期出现阳性,诊断伤寒是无疑的。

  为什么病程中肥达氏反应为阴性,经分析和检查,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儿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机体无免疫反应,所以呈阴性,另一种是早期应用抑菌药物,伤寒杆菌已消失但未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故也为阴性。但这种病例均属少见。因此,诊断小儿伤寒时除注意临床症状外,还应检测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

二、引起小儿伤寒杆菌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1.感染的细菌量: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2.菌株的毒力:

  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内毒素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上坏死组织产生的有毒物质,都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也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后者是局限于肾脏的微血管内凝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3.机体的免疫状态:

  病程进入第4周以后,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加强,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病变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终于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以肠道,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病变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等四个阶段。

三、小儿伤寒杆菌感染的并发症况是什么

  1.肠出血和肠穿孔均多发生于溃疡期。肠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孔多为一个,有时也可多个,且发生在肠胀气和腹泻的情况下,穿孔后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这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

  2.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并发为多,常因抵抗力下降,继发肺炎球菌或其他呼吸道细菌感染所致,极少数病例也可由伤寒杆菌直接引起。

  3.其他伤寒杆菌可借血道感染其他器官,如骨髓、脑膜、肾(肾实质及肾盂),关节,但皆少见。胆囊的感染常见且重要,因胆囊炎若成慢性,将长期排出伤寒菌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一般经过4~5周就可痊愈,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败血症、肠出血和肠穿孔是本病重要的死亡原因。自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伤寒以来,病程显著缩短,临床症状也大为减轻,典型的伤寒肠道各期的病变及全身病变已属少见,但复发率却有一定的增加。

四、小儿伤寒杆菌感染要怎么治疗

  治疗伤寒感染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