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20:48 来源:网友分享
黄疸 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 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患溶血症的宝宝都有轻重不等的贫血。
肝脾肿大 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为严重。
1、Rh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2、ABO血型不合
该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尚可见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或母亲为B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AB型,但少见。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除该病。
随着我国新生猛攻喾免疫学的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认为新生儿溶血病罕见的看法大型妇婴保健院和儿科新生儿病房几乎每月甚至每周会检出本病过去未认识本病病因时曾称其为“胎儿全身性水肿”“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新生儿重症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等现在明确了解其发病机理而不是症状故已统一命名为“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常见有两种。一种称ABO溶血病,它是由于母子(女)ABO血型不配合而引起的。常可发生在第一胎,且多见于O型的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的婴儿。
另一种称RH溶血病,它是由于母子(女)RH血型不配合而引起的,大多发生在母亲RH血型是阴性,父亲RH血型是阳性,而所生的婴儿血型是RH阳性时。RH溶血病极少发生在第一胎,一般发生在第二胎以后的胎儿。患溶血病的婴儿,出生后即可出现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等症状,必须及时诊断与治疗,以免出现后遗症。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主要靠化验检查。患儿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可明显下降,总胆红素增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正常人间接胆红素含量小于8.55μmol/l(即每百毫升0.5毫克),若高到342μmol/l(即每百毫升20毫克),就会使脑细胞核黄染,严重损害神经细胞,使患儿智力明显下降。因此,一旦诊断为溶血病时,医生必须立即采取抢救措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加重。另外,还应检查患儿母亲的血液,检查其血液中是否存在能破坏孩子红细胞的抗体,这样才能最后作出溶血病的诊断。
(1)提前分娩: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流产史,可取母亲的血做免疫学检查,如查出抗体阳性时应对孕妇逐月追踪检查抗体效价的变化,本次妊娠中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测定羊水胆红素值增高,且羊水磷脂酰胆碱/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肺已成熟)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受累。
(2)反复血浆置换:对重症Rh溶血病孕妇产前监测血Rh抗体滴定不断增高者,可给予反复血浆置换治疗,以换出抗体。减轻胎儿溶血。
(3)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可行宫内输血,直接将与孕妇血清不凝集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监护下注入脐血管。
(4)药物:自妊娠4个月起,可口服中药益母草、当归、白芍、广木香,每天一剂,直至分娩。对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妇可给中药如茵陈等预防。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90mg/d,以诱导胎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产生。
(5)终止妊娠:应给孕妇做综合性治疗,以减少抗体产主,必要时应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