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小儿多动症_ 这几种治疗方法很有用

2016-10-26 10:24 来源:网友分享

一、如何治疗小儿多动症

  · 补锌

  小儿多动症的主要诱因可能是儿童体内血铅含量过高。因此补充锌、硒可以降低血铅含量。多给儿童摄入瘦肉、鱼、花生、奶制品、蘑菇、鸡蛋等锌、硒含量丰富的食物,排出体内的铅。

  · 服药

  当多动症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苯丙胺、匹莫林等。

  · 微电流刺激

  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改善多动症症状。

  · 关心爱护

  对患儿多给予以关怀和爱护,表现好给予表扬,不能体罚批评患儿。

  · 推拿按摩

  中医的推拿可以帮助患儿缓解刺激,镇定情绪。

  · 运动释压

  通过滑板、平衡木、木马旋转、爬楼梯、滚圆桶 、跳蹦床、袋鼠跳等游戏来舒缓压力。

  · 改善环境

  父母不能歧视、责骂患儿,也不能过分迁就,要耐心、严格地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家庭中不良的刺激或紧张因素,和谐家庭关系。

二、小儿多动症的原因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确定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从现有病例认为其可能和生理、心理、遗传三方面因素有关,下面来看看。

  原因之一:生理因素

  1.女性在孕期、围产期有疾病,或有大量吸烟、酗酒史。

  2.儿童有严重的铅中毒或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

  3.儿童缺乏维生素,对某种食物过敏,或摄入食品调味剂(人工色素)过多。

  4.胎儿在孕妇产前、分娩时、产后,有轻度脑损害的。

  原因之二:心理因素

  1.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恶劣,如家庭破裂、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

  2.父母有酗酒、吸毒、精神病史。

  原因之三:遗传因素

  1.儿童的父亲、亲兄弟有多动、注意不集中的表现。

  2.儿童的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癔症者较多的。

三、小儿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 婴幼儿时期

  1.容易兴奋,好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

  2.难以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

  3.活动行为虽增多但动作极不协调。

  4.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

  · 学龄时期

  1.无法集中注意力

  多动症患儿注意力集中短暂,易受外界干扰。患儿无法从头到尾做完一件事,也难以按指示和要求做事,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2.行为、活动过多

  患儿往往手脚不停,无法安静,坐不住,喜欢不知危险地到处攀爬。容易招惹他人,喜欢与他人吵嘴打架。即使坐在凳子上也会不停扭动、坐立不安。

  3.冲动任性易激动

  患儿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常常表现出冲动易怒的情况。个性固执、急躁、幼稚,没有是非观、荣誉感,很容易说谎、逃学、沾染恶习。

  4.无耐心不计后果

  在集体活动中无法耐心等待,难以安静活动,话多,喜欢打断干扰别人的活动。参与危险活动而无法预计后果。

  5.学习困难不听讲

  患儿智力虽然正常,但记忆力、听觉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成绩差或学习成绩波动大。在课堂、写作业时无法保持集中注意力,小动作多,好开小差。

  6.精细协调动作困难

  患儿动作笨拙,一些精细的动作不协调,比如系钮扣、系鞋带、穿衣服不灵活,走路无法走直线等。

  7.容易丢失物品

  丢三落四,常常会丢失自己的东西而不自知。

四、治疗多动症的食谱推荐

  · 小米枣仁粥

  原料:小米,枣仁末、蜂蜜、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小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

  2.将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同煮成粥。

  3.粥熟后放入枣仁末搅匀,加入蜂蜜即可。

  功效:每天食用2次,可以补脾润燥,宁心安神。

  · 茯苓薄饼

  原料:米粉,茯苓细粉,白糖、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

  1.把米粉、茯苓细粉、白糖混合,加清水调成糊。

  2.用平锅里倒上油,用小火将面糊烙成煎饼。

  功效:能够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 甘麦枣核桃煲猪心

  原料:浮小麦,猪心,甘草,大枣,核桃,盐适量。

  制作方法:

  1.把猪心洗净后切成片或块状。

  2.将浮小麦、甘草、大枣洗净,将甘草切片,大枣切成两半,核桃撬开取出核桃仁。

  3.将浮小麦、甘草、大枣、核桃仁与猪心一同煮,熟烂后加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早晚各1次,帮助儿童健脾补血,养心安神。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多动症

挂号科室:儿科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儿童 常见症状:学医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