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4 10:00 来源:网友分享
在经期内,对一切生冷刺激性食物,say NO!!!管住嘴。
在经期内,特别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天,尤其现在很多时间都待在空调房内。可以准备毯子和暖宝宝,必要的时候可以保暖。
在经期内,也可以适量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瑜伽,散步。让身体运动起来。
在经期内,除了运动,喝些热饮,如红糖水,四物汤等等,平时也可以时不时喝点。男生们可别总让女朋友喝热水啦。
功夫也要在平时,日常的保养能有效改善。泡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痛经的姑娘们基本都是手脚冰凉,可以添加一些艾叶,益母草,红花。仅是热水泡脚也有不错的效果,顺便敷上面膜,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闭上眼睛,好好放松一下。特别提醒,经期内不要泡脚。
日常的运动也是很有必要的,跑步,各种球类运动,舞蹈等等,总之让身体动起来,让毒素随着汗水排出。提高抵抗力。
很多长发飘飘的姑娘,记得睡觉前一定要把头发吹干,夏天也不能偷懒。
准备一双袜子,冬天或夏天在空调房里,睡觉的时候注意脚部的保暖。不要贪图一时的凉快。
平时常泡脚,因为泡脚能让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热量随之增加,能温暖子宫缓解痛经症状,可加入红花、艾叶、姜、益母草等中草药。但是月经期间是不可以泡脚的,有可能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所以不建议哦
经前不要吃太咸和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枣、木耳、枸杞、红豆等,多喝红糖水暖胃。月经期间,心情烦躁,吃香蕉等富含维E的食物可以稳定情绪。
月经期尽量不要洗头,如果实在受不了,尽量在中午洗而且要立即吹干不要着凉。这是特殊时期,抵抗力差就要注意保暖,同时多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经期尽量少吃生冷酸辣的东西,这时失血有点多身体虚,应多吃含铁丰富和利于吸收的食物,鱼类和动物的肝、血就很容易吸收。同时大枣、核桃、玫瑰花泡茶可以起到温补作用,利于血运畅通
缓解痛经,除了调节生理外,还要调节心理:不要害怕月经的到来以及轻微的坠痛,不来才要担心呢,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保持愉快的心情就好了
分清自己是哪一种痛经,分清体质
常见的痛经类型有以下几种:寒凝血瘀型、肾气亏虚型、气血虚弱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
要针对不同的痛经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
中医治疗
去大型中医医院进行中药调理中药是治本,西医是治表的。一些效果比较好的理中药有乌鸡白凤丸,逐淤丸,鹿胎膏等。建议中药服用时间为3个月到半年。
西药治疗
服用止疼片。元胡止痛片等。不过不建议长期服用止疼片,会有依赖性。
食物疗法
喝红糖水,枸杞或者吃香蕉,榴莲,苹果,荔枝,桑葚等滋阴补血,对于痛经的治疗都有很强的缓解作用。
运动疗法
治疗痛经除了可以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采取运动疗法。
运动方法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防止子宫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痛经的运动疗法包括膝胸运动,扭腰转臀,叉腰摆腿,叉腰下蹲,捶打腰骶,按摩小腹,伸腿抬臀。
按摩法
仰卧于床,先将两只手搓热,然后将两手放在少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三、按摩法:病人仰卧于床,先将两手搓热,然后将两手放在少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使用温水:经期使用温水洗脸洗脚,有助于缓解疼痛。温水促进气血循环,通则不痛。
保持心情舒畅:你细心观察,有没有发现,在经前情绪低落或生气之后,痛经症状就会加重呢。这需要多次观察才会对身体更加了解,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拒绝冷饮:冷饮是很多女孩子的最爱,尤其夏天,天天必吃,殊不知这样的习惯也是引起痛经的原因之一。有人说,我经期不吃就没事了,其实不然,寒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出来的。寒邪凝滞胞宫,痛经自然就找上你了。
少洗澡:这个条件相信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尤其是夏天,浑身黏腻难以忍受,多想想痛经的痛苦,你就会慢慢接受了。经期免疫力下降,湿邪容易入侵,影响气血的运行,也是容易引起痛经的。怎么办?使用温水擦拭即可。
饮食清淡,绝不碰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容易加剧疼痛,经前期及经期不碰为妙,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大便的畅通。
远离空调:空调已经是夏天必备的了,如果你避免不了,建议穿长袖长裤,避免受凉。
按摩穴位:实在疼痛难忍了怎么办?不建议吃止痛药,容易形成依赖性。按摩合谷穴,有止痛效果,按摩八髎穴、地机、三阴交、均可缓解痛经。中医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平时也可经常按压,起预防作用。
艾灸改善体质:痛经的女性多为寒性体质,可以选择艾灸,温经通脉,温暖胞宫,改善寒性体质。
温馨提示:
不宜过食生冷,不宜久居寒湿之地,不宜过劳或过逸等。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