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7 09:19 来源:网友分享
检查时可以看到宫颈表面突出多个大小不一的青白色囊泡(并非紫色),内含黏液,小的有米粒大,大的有玉米粒大,有的可以长得很大,突出于宫颈表面,甚至到达阴道口,根部与宫颈之间有蒂相连,常合并有宫颈肥大。在慢性宫颈炎时,子宫颈腺体及周围组织都增生。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反复发生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结缔组织增生,致使子宫颈肥,严重者可较正常子宫颈增大1倍以上。炎症痊愈后,充血、水肿减轻或消退,而由于纤维化,宫颈虽已全部被覆鳞状上皮,表面光滑,但仍维持其已肥大的体积;宫颈腺囊肿亦仍保持其突出的囊状外形。 当腺管被周围组织所挤压,腺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称为“子宫颈腺潴留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 其包含的粘液常清澈透明,但可能由于合并感染而呈混浊脓性。
囊肿一般小而分散,可突出于子宫颈表面。小的仅有小米粒大,大的可达玉米粒大,呈青白色,可能伴有糜烂,但亦常见于表面光滑的子宫颈。宫颈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清白色囊泡突起,小的如米粒,大的直径可以超过1厘米。囊肿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表面光滑。
宫颈腺囊肿一般不需要治疗,患者也没有不适的症状。
日常用娇妍女性护理液清洗外阴保持阴道自洁功能。
如果囊肿腺体过大,可消毒后用针挑破,有黄白色液体流出!
临床用子宫造影、宫腔镜检查、可为诊断宫颈囊肿提供有力证据,但这些检查复杂且有创伤,患者难以接受,而B超检查简单易行、直观准确,对患者无痛苦、无损伤,从而使患者乐于接受。患者宫颈管囊肿,图像清晰,对于宫颈管小到3~4mm的病灶也能检出,且声像图特征性强、诊断明确。与其它疾病易于鉴别。因此早期诊断该病并积极治疗,对预防宫颈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纳氏囊肿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多由于宫颈因分娩、流产及手术损伤或局部经长期刺激感染细菌所致,也可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宫颈潴留囊肿与宫颈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宫颈腺体囊肿是宫颈慢性炎症时,使腺管及其周围组织增生并挤压、堵塞腺口,使腺体分泌物潴留于内导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性肿物而成。
治疗子宫颈腺体囊肿并不难,一般先要检查清楚哪一种病菌感染引起了宫颈炎,检查清楚后针对感染病菌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不易消退的囊肿,可以先将其刺破,之后再用激光、冷冻等方法将其烧掉。“纳囊”全称为纳博特囊肿,即子宫颈腺体囊肿或子宫颈囊肿,子宫颈腺体囊肿是慢性宫颈炎的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子宫颈腺的腺管口阻塞,于是腺体的分泌物不能很好地排出,而是潴留在腺体内,形成囊肿。医生检查时可看到宫颈表面有突出的小囊泡。
痛经
内异症的临床特征为渐进性痛经,是常见而突出的特征,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止痛,甚至痛得“滚炕”或撞头,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月经结束而消失,但中国报道有21%约无痛经。
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
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罕见于其他妇科疾病,是诊断该症最有价值的症侯。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当病变逐渐加重时,症状日趋明显,而经后症状消失。
不孕
约有50%左右内异症患者伴有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约30-40%患内异症。内异症患有不孕,常因病变造成盆腔肿块、粘连、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因素引起;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对内异症起到很好的治疗,习惯性流产病例中有部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月经不调
内异症患者常有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现象,说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碍表现。月经不调可作诊断参考,但在鉴别诊断中并无价值。
性交痛
当存在于阴道穹窿部异位子宫内膜结节、直肠凹陷结节或粘连,或卵巢粘连在盆底时,均可产生性交痛。阔韧带后叶病灶纤维化增生及收缩明显时,可以外源性压迫输尿管,使其狭窄阻塞,亦可能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严重的可发生输尿管积水或肾盂积水。
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
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若病变侵犯膀胱粘膜(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有周期性血尿和疼痛。
经期或行经前后的急腹症
一般为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有穿破的特点,多数患者因卵巢囊肿扭转或宫外孕而急诊手术。若不手术而好转时,盆腔粘连加重,今后还会反复破裂发生急腹症。
内服煎剂:
金银花紫丹参 败酱草 蒲公英 续断 桑寄生 当归赤芍 川楝子 厚朴 枳壳 元胡 香附;肾阴亏加熟地 女贞子;黄体水平低加龟板 肉苁蓉。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腰骶痛加川断、杜仲;心烦易怒加青皮、川楝子;热重便干附子减半量,选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红藤、白花蛇舌草;发热加柴胡、夏枯草、黄芩;湿重加泽兰、泽泻、苍术、虎杖;血瘀加蒲黄、五灵脂、莪术、三棱;有痰加南星、海藻、昆布、牡蛎、荔枝核。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服,30剂为一疗程。
内服散剂:
西洋参花鹿茸片 夏天无 孩儿茶 紫河车等 传统中药炮制后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1~2克。如吞服粉剂有困难者,可将药粉装入胶囊,每胶囊装0.5克,每次服2~4粒。 中药灌肠煎剂:红藤 丹参 赤芍 三棱 莪术 黄柏 败酱草 马鞭草 皂角刺 土茯苓。水煎浓缩至100~150ml,药液温度38~39℃左右,每日晚上大便排空后保留灌肠,10~15次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经期停用。
中药外敷煎剂:
独活 羌活 三棱 莪术 防风 干漆 乳香 血竭 没药 川牛膝土元 当归尾 艾叶千年健。水煎蘸湿纱布温热敷小腹,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皮肤过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