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10:53 来源:网友分享
阴道毛滴虫属原生动物门-动物鞭毛虫纲-毛滴虫目-毛滴虫科-毛滴虫属,只有滋 养体而无包囊期。滋养体为梨形或椭圆形,长7~32μm,宽5~12μm,无色透明,有折光 性,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后鞭毛沿波动膜向后延伸,但不游离于波动膜之外。波动 膜自毛基点向一侧,约占虫体的一半。细胞核多位于虫体的前1/3处,为椭圆形泡沫状。
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对滴虫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多 。阴道毛滴虫以滋养体形式感染人体,遇不利生长环境变为球形,不活动时难与 宿主细胞相鉴别,往往被误认为包囊,但在高倍镜下可见到波动膜和鞭毛活动,镜检时应 注意此点。滴虫通过其表面的凝集素(AP65、AP51、AP33、AP23)及半胱氨酸蛋白酶黏附于 阴道上皮细胞,并通过阿米巴样运动的机械损伤以及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蛋白溶解酶的 细胞毒作用,直接接触和破坏靶细胞,并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最后导致上皮细胞溶解、脱落,局部炎症发生。滴虫有嗜血及耐碱的特性,能消耗、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 原,利用宿主细胞的糖原及铁进行能量代谢,吞噬乳杆菌,阻碍乳酸生成。能诱导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激活补体反应、刺激宿主细胞产生一些细胞因子 ,导致局部炎症改变。
不同菌株的滴虫,破坏离体靶细胞核的能力不同,且不同的株间内在毒性不同。
临床上发现月经期后往往滴虫病加重,采用口服避孕药后,阴道滴虫转阴,此与激素对阴道上皮产生影响,使受体的补体发生改变,导致上皮更易受滴虫侵害。
1.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是阴道上皮内肿瘤初步筛选的有效方法。凡是阴道 细胞学涂片异常,应排除该异常细胞是否来自宫颈或外阴。
2.当阴道细胞学出现 异常时需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下常可发现阴道上皮出现白色镶嵌状点滴状和微粒状的表 现。
3.凡阴道黏膜上有明显的病灶,可直接行活检送病理检查如阴道黏膜无明显 异常可在阴道镜或碘液涂抹阳性处行活检送病理检查。
阴道上皮内瘤样变是通过病理来进行诊断,按其程度分为3级。
VAINⅠ:扁平 上皮下l/3层细胞增生,轻度异型性极性存在核分裂象少见中上层细胞分化成熟。
VAINⅡ:扁平上皮下2/3层以内的细胞有中度异型性极性稍紊乱核分裂象多见,上 1/3层内的细胞成熟。
VAINⅢ:扁平上皮下2/3层以上的细胞重度异型性极性丧失 核分裂多,可见不典型核分裂,细胞边界不清。当发展到整个上皮层为不典型增生时则为 原位癌。
阴道上皮内瘤样变应与以下疾患鉴别但由于下述 疾病均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它们与肿瘤性的非典型增生之间在细胞学和病理上均难以区 分故鉴别诊断的关键在于定期行阴道涂片检查或病理检查,以其发展趋势来判定。
1.阴道炎或阴道上皮萎缩症状与体征往往与阴道上皮内肿瘤雷同主要靠病理检查 鉴别病检表现为:炎症时,见细胞增生,同时由于细胞质内糖原 减少,核浆比例增大,但整个细胞极性 保持,核分裂少且多在深层。
2.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此类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与阴道上皮内肿瘤常无区别其病理表现为细胞不典型增生位于中、浅层,并出现挖空细胞 。诊断需依靠局部病灶活检病理检查,对可疑部位应行多点活检,取材应注意深度。阴道镜下定位取材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阴道上皮是由原始鳞状上皮发展而来,一般比宫颈的移行部上皮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阴道上皮内肿瘤也可能有自行消退的现象(Bornstein,1987)。因此对某些年轻患者,病变程度轻微不需积极治疗,而要定期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治疗方法如下:
1、局部治疗。将5%的氟尿嘧啶软膏置阴道内,每次量相当于氟尿嘧啶1.5g至2.0g。连续5次至6次为一疗程,可多疗程应用。每次阴道置药后,需于阴道口和外阴涂抹凡士林软膏或锌氧膏以保护外阴部皮肤。使用该法治疗的成功率达80%左右。
2、二氧化碳激光治疗。CO2激光治疗是一种简单而有效健康搜索的治疗方法。当然,在激光治疗之前,应排除浸润性病变的存在,如有怀疑,则不能进行激光治疗,而给予手术治疗。凡阴道上皮内肿瘤因上皮角化过度,局部化疗不敏感或化疗失败的病例,均可采用该法治疗。激光治疗时,应先用醋酸清洗阴道黏液,继用碘液将病灶的轮廓显示出来,再采用低能量的激光(相当于治疗宫颈原位癌灶一半的能量)治疗。激光治疗阴道上皮内肿瘤时,为了不损伤邻近器官,可在病灶基底注入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使上皮层与皮下层分层,激光破坏组织的深度不超过1mm。治疗后应停止性生活,直至阴道上皮愈合。激光治疗阴道上皮内肿瘤成功率在80%左右。
3、手术切除。尤其适用于单个病灶,治疗效果确切,但如果病灶大,切除范围广,可能会使阴道缩短,另外,如病灶大,切除后应注意止血,以防产生血肿。尤其要注意的是,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于阴道顶部VAIN病灶,手术切除时需特别小心,因为其与输尿管特别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