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护理 为疾病的治愈加加速

2016-11-08 21:04 来源:网友分享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怎么回事?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病程分为三期,阶段性比较明显,总病程约2-4个月。

  1:黄疸前期。约数日至2周。多数症状缓慢出现,多数病人最早的感觉是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小儿常伴有低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

  2:黄疸期。约为2-6周。主要表现为黄疸的出现和加深。首先出现尿色黄染,继之见巩膜及皮肤的黄染。黄疸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随着黄疸的加深,部分病人还会继续明显存在约2-6周,然后才逐渐消失。此时多数病人不再发热。

  3:恢复期。一旦黄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约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1-2个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检查

  一、检查

  1、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尿液检查: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胆红素及尿胆原。

  3、肝超声波检查和心电图有异常改变。

  二、肝功能试验

  (1)血清胆红素病人在黄疸期血清胆红素逐日升高,多在1--2周内达高峰。

  (2)血清酶测定:

  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黄疸出现之前就开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肝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血清胆红素缓慢下降。

  ②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约4/5存在于细胞线粒体(ASTm)、1/5在细胞液(ASTs)中,线粒体损伤时,血清AST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

  ③在病毒性肝炎时,ALT值高于AST值,尤其在急性病例,AST增高幅度不及ALT。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

  ①低白蛋白(Alb)血症:是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降低程度取决于肝病的重度和病期。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血清前Alb因其半衰期短,故在肝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

  ②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性)时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肝细胞的再生活跃,在有广泛肝细胞坏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

  三、HBV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1)HBsAg与抗-HBs: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BsAg。HBsAg是急性HBV感染较早出现的抗原,一般持续2--6个月转阴。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携带者血清中均可呈现阳性反应并持续半年以上。

  (2)HBeAg与抗-HBe:血清HBeAg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自HBV感染潜伏期的早期至临床症状出现10周,在血清中可以测到。HBeAg与HBVDNA、DNA聚合酶活性及Dane颗粒密切相关,为病毒血症的标志,表明患者具有传染性。

  (3)HBcAg与抗-HBc:HBcAg是HBV的核心成分,含有病毒核酸。HBcAg阳性时表示病毒复制,有传染性。HBsAg高滴度、HBeAg与DNA聚合酶阳性者,HBcAg多为阳性。

  (4)HBVDNA和DNA聚合酶: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可直接检测HBVDNA,有的患者即使HBsAg、HBeAg阴性而HBVDNA为阳性,仍表明HBV在复制,具有传染性。

  (5)HBv现症感染判断依据:

  ①血清HBsAg阳性;

  ②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阳性;

  ③血清IgM抗-HBc阳性;

  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三、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可按急性肝炎治疗。但对黄疸较重,持续时间长,且有进行性加重趋势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治疗。

  2.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肝胆受损,所以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清利肝胆为主,须区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而分别施 治。至于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原则,肝热气滞者应清热解毒、疏肝化瘀;肝脾不和者应健脾和胃舒肝;阴虚者养阴健脾,根据病情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

  中医把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论何型都旧属于“黄疸”范畴。有阳黄、阴黄之分。阳黄者又分为:

  1 热重型:黄疸色泽明亮如桔色、口干、苦、渴、喜饮、口臭、恶心、呕吐、厌油、食减、尿赤、便干。腹胀满,或有发热恶寒。舌红津少,苔黄腻,脉弦滑或滑为主证。

  2 湿重型:身目色黄,但色鲜减暗,头重身困、肢体倦怠、胸脘痞满、纳少厌泊,便稀或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漏缓为主证。

  3 湿热型:兼有上述12特点湿热主证均显著。阴黄者:其黄色暗晦,纳少脘闷,腹胀便糖、畏寒乏力、舌质谈、苔黄腻,脉沉迟为主证。多见于慢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者少见。

  1.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法:此方法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用龙胆草、茵陈蒿、虎杖、大青叶、连翘、栀子、茯苓、白茅根、大黄或用茵陈、鸡骨草、田基黄、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治疗,疗效甚佳。

  2.温阳化湿,利尿退黄法:本法适用于寒湿困脾型。方用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加茯苓、郁金、黄芪治疗,疗效颇佳。

  3.健脾化湿法:本法用于脾虚失运型。以党参、茯苓、白术、扁豆、炙甘草、山药、柴胡、白芍、五味子、山楂、黄芪治疗成人脾虚及小儿急性肝炎,效果满意。

四、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护理

  1. 高蛋白:肝脏是体内蛋白质分解和合成的重要器官,肝脏发生病变,影响消化酶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减弱,食物的消化吸收受阻,蛋白质吸收、合成减少,且肝病时,自身蛋白质分解加速,大量蛋白丢失,血浆蛋白下降,使受损的肝组织难以修复,甚至因低蛋白而产生局部水肿及腹水,故应补充高蛋白的饮食。进食时,既要注意蛋白质的量,还要从质的方面加以选择。在高蛋白食物中,必需选用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蛋类、牛奶、瘦肉类和豆制品,而含脂肪过多的肥肉食后不易消化,常有胀闷感,故不宜食用。肉类食物宜选用鱼肉、兔肉、鸡肉、猪瘦肉等。豆类蛋白如豆制品、与动物蛋白同食,有互补作用,可提高其生理价值,但消化不良,食后有胀满感者,豆腐不宜多食。

  2.高糖:糖类是人体的热量来源,因此注意糖类的补充。然而,糖类的供给要适当,不宜过量。肝炎患者由于食欲减退,摄入量少,血糖浓度下降,易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汗出、体倦乏力等低血糖反应。补充糖类,如葡萄糖、蔗糖、蜜糖、水果汁等,既可防止上述症状发生,且糖有利尿、解毒作用,有利于黄疸的消退、肝功能的复原。但另一方面,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影响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降低食欲。糖类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易导致腹胀,尤其病人脾胃功能减退,出现腹胀、纳少、舌苔厚腻时,更不宜过多食糖。同时,糖代谢过程比脂肪迅速,从而取代脂肪分解,导致脂肪贮蓄,易发胖或产生脂肪肝,影响肝炎的治疗。因此,肝炎膳食糖量的供给,应适量加,而不宜过量。

  3.补充维生素:肝脏受损害时,维生素摄入和合成减少,且消耗增加以致缺乏,故必需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维生素A等。动物的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约10倍于其它肌肉组织的含量;小麦、花生、豆芽、新鲜蔬菜、水果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a的摄取主要来源于胡萝卜、绿色菜叶、牛奶、鱼肝油、动物肝脏等;而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山楂、柑、橙。因此,上述水果、蔬菜、肉类可以多食,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4. 低脂肪:脂肪可供给人体热量及某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而且可促进食欲,一般患者每日可食脂肪40——60克。脂肪代谢需要肝脏分泌的胆汁,凭借胆汁才能将脂肪分解成能够吸收的微粒。但患急性肝炎时,由于肝脏炎症导致胆汁分泌不足,从而使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大量食用高脂肪的物质,强迫肝脏分泌胆汁,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病情加重。因此,在急性肝炎期,应当少食含有脂肪的物质,以患者能耐受又不影响食欲及消化为度。在黄疸消退、食欲增加时,可食用易消化的含胆固醇少的脂肪,如植物油、奶油等,若摄入过多则会影响脾胃的消化与吸收,以至出现腹胀、腹泻等症,同时肝细胞内脂肪沉着能妨碍肝糖元的合成,日久可导致脂肪肝,并能降低肝细胞的生理功能。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肝胆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