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7 06:16 来源:网友分享
一、病因
发病机制多倾向于攻击因素-防御因素失衡学说,当胃粘膜的攻击因素增强和(或)防御因素削弱则可形成溃疡。
重要的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司匹林(ASA)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
1.致消化性溃疡的有害因素
基本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1)胃酸:
胃酸增高的原因:
A.促胃泌素:人促胃泌素G17(胃窦部最高)或G34(十二指肠最高)增加。
B.十二指肠溃疡(DU ) 病人的壁细胞对胃泌素刺激敏感。另外,基础胃酸分泌量分泌的紧张度增加,敏感性也增加。
C.壁细胞数量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为1.8?109(增加1倍多),溃疡病人为0.8?109 (接近正常)。
D.其他因素:神经、内分泌、旁分泌等因素。
胃酸分泌随着年龄改变而变化,小儿出生时因有母体胃素,因此胃液呈碱性,2天后母体胃泌素减少,胃酸降低,所以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就可发生急性胃溃疡、胃穿孔。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年长儿消化性溃疡较婴儿多。
2)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须有足够的酸,使pH达到3以下才能激活胃蛋白酶,胃酸与胃蛋白酶共同作用产生溃疡,但胃酸是主要因素。
小儿出生时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极微,以后缓慢增加,至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抑制Hp使原发性消化性溃疡愈合率增加,消除Hp以后溃疡复发率显著下降。
二、发病机制
1.Hp菌株种类
具有细胞空泡毒素(CagA、VagA)的Hp菌株感染,使患溃疡的机会增加。
2.宿主的遗传易感性
O型血的人及血型物质不分泌型者发生率高。
3.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引起氧化反应。Hp表面蛋白质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IL-1、TNF,合成血小板激活因子而产生严重的病理反应。
4.酸分泌反应
导致胃窦部炎症,使胃窦部胃泌素释放增加,生长抑素分泌下降而致胃酸分泌增加。
5.引起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
使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降低,胃酸分泌增加。另有人认为Hp产生的细胞空泡毒素在胃液中释放与激活,通过幽门到肠管,活化的空泡毒素在未被肠内一些蛋白酶消化前,即引起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于是在十二指肠缺乏Hp存在的条件下,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6.胆汁酸盐
在胃窦或十二指肠发生动力紊乱时,胆汁反胃,引起胃黏膜损伤,特别是胆汁和胰液在十二指肠互相混合生成溶血卵磷脂,后者破坏胃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反向弥散而损害胃黏膜。现认为胆汁中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原理:
A.增加胃内氢离子的反向弥散和降低黏膜电位差
B.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致使胃黏膜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黏膜水肿、出血、发炎、糜烂,容易发展成溃疡。
一、症状
小儿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因此对有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性腹痛,长期呕吐、黑便、呕血、慢性贫血或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基础上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应考虑有消化性溃疡可能。
小儿消化性溃疡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溃疡两大类。
1.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1)新生儿期:
多在出生后24~48h发病,易误诊,死亡率较高多为急性应激性溃疡,以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主要特征。
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胀及腹膜炎。
2)婴幼儿期:
以急性起病多见。
症状:
前期可能有食欲减退、反复呕吐和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之后出现烦躁不安,食欲差,突然呕血、黑便。
3)学龄前期:
特点:腹痛明显,间歇性发作,多位于脐周。且与饮食关系不明确。
症状:常见反酸、恶心、呕吐、贫血与上消化道出血。
4)学龄期:
多见十二指肠溃疡,且随着年龄递增,临床表现与成人接近。
症状:主要出现上腹痛、脐周腹痛。可出现夜间腹痛,或泛酸、嗳气或慢性贫血。偶会出现无痛性黑便、昏厥,甚至休克。
2.继发性消化性溃疡
1)临床特点:
病情较重,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至出现出血、穿孔或休克时才被发现,所以死亡率高达10%~77%。
2)影响因素:
与应激因素或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
常见应激因素:严重全身性感染、休克、败血症、手术,外伤等。
应激因素引起溃疡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推测与胃黏膜下小血管收缩造成表层黏膜缺血、胃酸分泌异常或前列腺素等有关。
二、诊断
因小儿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所以,对临床凡有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性腹痛,长期呕吐、黑便、呕血、慢性贫血或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基础上出现胃肠道症状时,都应考虑有消化性溃疡可能,需作进一步检查。根据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1.维持体温恒定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应给予适宜的环境温度。早产儿应放置于保温箱,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胎龄及日龄选择合适的箱温,使起维持正常的体温。
2.保护口腔清洁
由于出血患儿抵抗力低下,尤其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增强,易引起口腔感染。另外,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引起口腔内二重感染,导致鹅口疮。因此,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用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如有鹅口疮,则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由于患儿解黑便,且次数多,很容易引起红臀,因此必须勤换尿布,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如出现肛周皮肤红,应涂呋锌油;如有破损,应涂甲紫液等。本例患儿入院时,肛周皮肤红,无破损,经治疗及护理后,出院时肛周皮肤不红。
一、食疗方法
1、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所用。不偏食,不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2、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和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
3、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
4、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5、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6、对有出血症状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具体有:
1)冷流质饮食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在临床上,如吐血不止或休克的患儿可禁食外,其他均可采用多次少量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凉藕粉、凉稀糊等。
2)少量开始给起,避免胃的饥饿性收缩。
3)止血2天后,改用半流质饮食。
7、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以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使用黄绿色蔬菜。
8、溃疡病的活动期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因为进食可中和胃酸,另方面刺激胃,使胃酸分泌增多。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可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
总之,对消化性溃疡患儿要强调饮食“个体化”,按各小孩的习惯和耐受程度给予其喜欢的食品,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也很重要。
二、适宜食物
1、宜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宜食富含脂肪的食物;
3、宜食碳水化物;
4、宜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三、不适宜食物
1、忌食酸性的水果;
2、忌食辛辣或酸性刺激食物;
3、忌饮用浓茶、浓咖啡、白酒、啤酒、汽水等刺激性强的饮料。
4、忌食油煎、油炸食品。
5、忌食过热、过冷、过甜、过咸的食品。
温馨提示:
消化性溃疡应注意休息、饮食、戒除不良习惯,加上合理的治疗,是完全可能治愈的,大部分消化性溃疡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可以治愈,尤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目前已基本不主张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