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8 16:48 来源:网友分享
秋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一冷一热会让人体难以适应,从而引发一些疾病,比如秋季腹泻,就是肠胃在频繁冷热刺激下做出的反应。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中医讲究寒热之分,秋季腹泻也分为受寒、受热两种。
受寒可能导致腹泻,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受热也会引发腹泻呢?人体受寒后,寒湿浸淫肠胃,症状表现为腹泻。同样,受热后热气侵犯肠胃,湿热下注,也会导致腹泻。
普通患者如何区分受热腹泻与受寒腹泻呢?中医有“舌为心之外候”一说,正常的舌头应为“淡红舌,薄白苔”,而“受热者舌苔变黄、舌质发红,受寒者舌苔发白、舌质色淡。”虽然表现症状相同,但不同病因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受热腹泻者可以服用葛根芩连汤,受寒腹泻者可以服用桂枝人参汤。
至于腹泻导致的肾衰竭,这是一种极端现象,多由于患者一天腹泻数十次,严重脱水所致。一般来说,秋季腹泻只要及时治疗,相对容易痊愈,患者大可不必担心。虽说如此,也要注意“防患于未然”。预防受热腹泻要做到不吃变质食物,如不吃隔夜饭菜、变质水果等,饮食应以温、软、鲜、熟为主。预防受寒腹泻则要多穿衣服,做好保暖工作,秋季昼夜温差加大,尤其是在冷空气来临时,一定要注意防寒。
婴幼儿是最容易受到腹泻伤害的群体,然而一些家长认为拉肚子是小问题,往往自行给孩子服用抗菌素,如庆大霉素、氟哌酸等,希望孩子一吃药后腹泻马上停止。据介绍,在接诊的过程中,这样的家长占四分之一以上。殊不知,小儿的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发,因此在治疗中使用抗菌素不仅无效,还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婴幼儿娇嫩的胃肠道黏膜、肾脏等,特别是氟哌酸还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来说,及时补液非常关键。家长应给患儿喝些糖盐水,也可以口服补液。如果孩子每天腹泻次数在三四次以上、大便呈稀水样,同时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并伴随发烧症状,家长应及时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1)对腹泻者应注意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资料:如乳糖酶缺乏和先天性腹泻、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儿童;功能性腹泻、溃疡型肠结核、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女性;血吸虫病见于流行区农民和渔民等。此外应注意询间接触史、服药史、饮食习惯、旅行情况、腹部手术和放射治疗史等。
(2)起病与病程:起病急骤伴有发热,腹泻频繁者应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且常呈间歇性发作;结肠癌引起腹泻很少超过2年;功能性腹泻一般不在夜间发作,在禁食情况下仍有腹泻,提示为分泌性腹泻;禁食后腹泻停止者为吸收障碍性腹泻。
(3)粪便性状:水样便见于各种分秘性腹泻,如大便量大于每日5L,则应考虑霍乱或内分泌肿瘤等引起的分泌性腹泻。蛋花汤样大便见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脓血便见于渗出性腹泻,如脓血仅附着于粪便表面,则提示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洗肉水样大便见于某些急性出血性肠炎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果酱样大便见于阿米巴痢疾或升结肠癌。酸臭的糊状便见于糖吸收不良,有油滴的糊状便见于脂肪吸收不良,恶臭大便见于蛋白质消化不良。
(4)注意腹泻的伴随症状或疾病:①胃肠症状。伴有腹痛多见于炎症性肠病,脐周或右下腹痛提示小肠性腹泻,左下腹或中下腹痛提示结肠性腹泻;②周身症状。是否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或亢进、营养不良和消瘦、失水、休克、症状性贫血、出血倾向等;③ 胃肠外症状。闭经、多饮多尿、多汗、手震颤、关节炎、皮肤病变、出血倾向、眼部症状、麻木、肢体运动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