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21:51 来源:网友分享
午睡,是不少白领、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大多数人眼里,午睡不仅可以让身体有个短暂的休憩,还能使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不至于哈欠连天。但因条件有限或贪图省事,不少人只能趴在桌子上睡觉。殊不知,长期趴着睡对身体有着很多的弊端。究竟哪种午睡姿势更科学,睡多久合适,一起来听听睡眠专家怎么说。
首先,午睡是要有的,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曾经有段时间有种观点认为午睡是懒惰的表现,是浪费时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午睡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以及必不可少的。最近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sara mednick研究小组发现午睡会增强记忆力,而且相比不午睡的人,午睡后的参与者更有可能积极回答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午睡有助于实验对象思想更灵活。
午睡时间长短丰俭由人,但原则上不超过一小时,成年人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午睡并不是越长越好。睡的时间长了,容易进入深睡眠或快眼动睡眠阶段,这些阶段人体的肌张力都是降低的,心跳呼吸等都是不均匀的,如果进入这些阶段并从这些阶段醒来的话,很多时候会感觉全身无力心慌不适,有的人甚至郁郁寡欢无精打采。
午睡的时间长短是可以人为训练的。如果客观环境不允许充足的午睡,可以训练自己逐渐减少午睡时间,甚至打个盹儿就可以了。
午睡还是午休?
相比“午睡”这个词儿来说,“午休”更准确、更有利于健康和疾病治疗,因为这样的话中午休息的目的就指向“休”而非“睡”。有的人,中午就算用尽洪荒之力也无法入睡,还搞得自己各种的不舒服,尤其是失眠焦虑的病人,中午越睡不着越着急,甚至影响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情绪,影响夜间睡眠,导致恶性循环。
“午休”,意思就是有“休息”就可以,不一定“睡着”。休息包括精神放松,机体松弛,就算是做广播体操最后一节还是放松运动呢,忙了一上午,中午休息放松一下是要有的。人休息的时候,心、胃、肠等也会接收到“休息”的信号,不会那么拼命工作。所以,作息规律有午休的人,通常不会有那么多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
“松身休心”是目标和关键技巧。工作人群和学生们,有时候中午可能还有不少工作或是功课没有做完,有的人即便没有放弃午睡也还是脑子各种的活跃。这时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重视和保护好自己的“午休时间”。对于头脑中出现的各种工作文件作业等,不用理会,不必强压,专注自己的呼吸平和或是肌肉放松,也许,那些念头不知啥时候就少了甚至没了呢!
睡醒后最好能够到户外去走一下,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快恢复精神抖擞的状态。
午睡是个技术活儿,不能想睡就睡,得讲究。
既然是午睡,就是中午时间段的休息。有些人喜欢中午吃喝玩乐,下午三四点钟玩够了才去睡(下)午觉,结果晚上变成了夜猫子。所以,建议午睡时间点选择在中午一点到两点半之间进行。
就算时间再紧张,也不建议午餐后马上睡觉,要先消消食儿才行。
午觉,“趴着睡”该改一改了!
趴着的体位,部分身体肌肉是在持续绷紧运动的状态。参加军训的人都知道,练军姿的时间久了,部分肌肉会持续拉伸疼痛。下肢一直处于下垂位,至于“脑袋”的重量对胳膊的压迫就更不用说了。血液回流受影响的话,毛细血管这些边远山区的垃圾运不出来,营养运不进去,后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午睡的时候,尽可能把自己“放平”,能放多平就多平。有床就躺着,没床就仰着,脚下找点东西垫着。还有各种的午睡利器能够帮助自己找到“睡在床上躺在枕头上”的感觉,那个类似火星人的头套很难达到这种目的甚至有的人会感觉呼吸受影响有窒息感,所以并不推荐。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