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08:56 来源:网友分享
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4~6周才能吸收。头皮血肿除非较大,一般皆可待其自行吸收。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的扩大。为避免感染,一般不采用穿刺抽吸。处理头皮血肿时,要着重考虑颅骨损伤甚至脑损伤的可能。头皮血肿的处理有以下几点:
(1)发生头皮血肿时,切忌用跌打药酒涂搽血肿局部或按揉推拿,这样会使出血更厉害。可在局部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或用冰块、冰水、热水袋装上冷水外敷,以促使血管收缩,阻止继续出血。
(2)24小时后可涂跌打药酒、红花油以及用热敷促进血肿吸收。较小的血肿几天后多能吸收而愈。
(3)较大的血肿不易吸收,可剃去头发,局部消毒后用注射针反复穿刺抽出积血,但禁止自行用针随便穿刺放血。
(4)巨大血肿,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应送医院手术切开止血,如血肿感染化脓,应手术切开上药治疗。
(5)发生头皮血肿,还应警惕有无颅内血肿、脑震荡或脑挫伤。让患者安静休息,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有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逐渐失去意识,瞳孔不等大,耳、鼻出血等症状,应及时请医生或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及头皮所致。较大的血肿常需穿刺抽除同时局部压迫包扎。穿刺治疗无效,血肿不消或继续增大时,可切开清除血肿并止血。对合并颅骨骨折的骨膜下血肿,要注意并发颅内血肿的可能。凡已经感染的血肿均需切开引流。
1.皮下血肿
因皮下组织层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血肿周围的组织肿胀增厚,触之有凹陷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颅骨骨折,有时需要用颅X线摄片检查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
2.帽状腱膜下血肿
由小动脉或血管破裂所引起。因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血液易向各方向扩展,血液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使头顶显著增大,其含血量可达数百毫升。
3.骨膜下血肿
多见于钝性损伤时头颅发生明显变形之后,如新生婴儿产伤、婴幼儿乒乓球凹陷样颅骨骨折,以及成人颅骨线形骨折后。因局部骨膜剥离而出血,由于骨膜在颅缝处附着牢固,故血肿范围常不超过颅缝。在婴儿,陈旧血肿的外围和骨膜可增厚或骨化,形成含有陈血的骨性囊肿。
(1)皮下血肿
头皮下血肿多在数天后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对较小的血肿可采用早期冷敷、加压包扎,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若血肿巨大,则应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尤其对婴幼儿病人,须间隔1~2天穿刺1次,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血肿不消失或继续增大者,在排除颅骨骨折及颅内损伤后,可切开清除血肿并止血,严密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血肿合并感染者应切开引流。婴幼儿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必要时尚需补充血容量的不足。
(3)骨膜下血肿
早期仍以冷敷为宜,但忌用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向颅内,引起硬脑膜外血肿。血肿较大者应在严格备皮和消毒情况下施行穿刺,抽吸积血1~2次即可恢复。若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他辅助检查。对较小的骨膜下血肿,亦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待其自行吸收的方法。但对婴幼儿骨膜下血肿,往往为时较久,即有钙盐沉着,形成骨性包壳,难以消散。对这种血肿宜及时穿刺抽吸,在密切观察下小心加压包扎。林琳,杜艳红等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头皮血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较大的头皮血肿需经多次穿刺抽吸出积血,局部加压包扎才可愈合。穿刺时一般都是使用注射器接针头直接穿刺抽吸,锐利的针尖在血肿腔内变换角度抽吸时易刺痛患者,尤其儿童哭闹时更易造成再损伤。另外由于注射器直接接针头,使操作空间小,稳定性差。采用静脉留置针接注射器穿刺抽吸头皮血肿内积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
1.疼痛护理: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疼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向病人解释疼痛发生的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并安慰病人。
2.心理护理:头皮血肿病人因意外受伤,局部疼痛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病人,给予及时妥善的治疗、处理,以减轻病人恐惧,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3.饮食护理:早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扩张头部血管,加重出血。
4.体位:自动体位,避免出血部位受压。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导致休克发生,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同时做好休克相关护理,如平卧、保暖、吸氧等。要让伤员安静休息,24小时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有越来越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逐渐失去意识,瞳孔不等大,耳、鼻出血等症状出现,就不是简单的头皮血肿的问题了,应及时请医生或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6.协助医生行血肿穿刺抽吸,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