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7 13:29 来源:网友分享
1.肿块 乳腺内肿块常为主要症状,可发生一侧乳腺,也可发生于两侧乳腺,但以左侧乳腺较为显著。肿块可单发,也可为多个,其形状不一,可为单一结节,亦可为多个结节状。单一结节常呈球形、边界不甚清楚,可自由推动,有囊性感;多个结节常累及双乳或全乳,结节大小不等,囊肿活动往往受限,硬度中等有韧性,其中较大的囊肿位于近表面时常可触及囊性感;尚有呈条索状沿乳管分布,结节或条索状直径多在0.5~3cm。
根据肿块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弥漫型,即肿块分布于整个乳腺内;或混合型,即几种不同形态的肿块,如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散在于全乳。
2.乳痛 本病乳痛多不明显,且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也不密切,偶有多种表现的疼痛,如隐痛、刺痛、胸背痛和上肢痛。有的患者在愁闷、忧伤、心情不畅,以及劳累、天气不好时,肿块变大、变硬、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或情绪好转后肿块变软、变小。临床经验提示有此变化者多为良性。若肿块增大迅速且质地坚硬者,提示恶变可能。
3.乳头溢液 约5%~15%的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乳头排液。常为草黄色浆液、棕色浆液、浆液血性或血性溢液。如果溢液为浆液血性或血性时往往标志着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1.乳痛症 多见于20~30岁年轻妇女,大龄未婚或已婚未育,发育差的小乳房。双侧乳腺周期性胀痛。乳腺内肿块多不明显或仅局限性增厚或呈细颗粒状,又称细颗粒状小乳腺。
2.乳腺腺病 多见于30~35岁女性。乳痛及肿块多呈周期性,肿块多呈结节状,多个散在,大小较一致,无囊性感,一般无乳头溢液。
3.乳腺纤维腺瘤 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为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肿块境界明显,移动良好,无触痛。但有时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与纤维腺瘤并存,不易区别。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上常见乳头单孔溢液,肿块常位于乳晕部,压之有溢液流出。X线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充盈缺损,常可确诊。
5.乳腺癌 常见于中、老年妇女,乳腺内常为单一无痛性肿块。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多能找到癌细胞。有时乳腺囊性增生病伴有不典型增生、癌变时,常不易区别。需病理活检确诊。
1.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乳腺囊性增生病肿物多呈两侧性,多肿块性,各肿块病变的进展情况不一。采取多点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常能全面反映各肿块的病变情况或性质。特别疑为癌的病例,能提供早期诊断意见。有时最后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活检。
2.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肉眼所见多为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涂片镜检可见导管上皮、泡沫细胞、红细胞,少许炎症细胞及脂肪、蛋白质等无形物。
其他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影 钼靶X线片上显示病变部位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状结缔组织穿越其间。伴有囊性时,可见不规则增强阴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乳腺囊性增生病肿块,需和乳腺癌的肿块鉴别,前者无血运增加,皮肤增厚和毛刺等恶性征象;若有钙化也多散在,不像乳腺癌那样密集(图4)。
2.B超检查 近年来,B超诊断技术发展很快,诊断率不断提高。对本病检查时常显示增生部位呈不均匀低回声区和无肿块的回声囊肿区(图5)。
3.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 本病在近红外线乳腺扫描屏幕上显示为散在点、片状灰影,或条索状、云雾状灰影,血管增多、增粗,呈网状、树枝状等改变基础上,常见蜂窝状不均匀透光区。
1.大体形态 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内有大小不等,软硬不均的囊性结节或肿块。囊肿大小不一,大囊肿直径可达1~5cm,呈灰白色或蓝色,又称蓝色圆顶囊或蓝顶囊肿(图1)。小囊肿多见于大囊周围,直径仅2mm,甚至肉眼见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可见。切开大囊肿可见囊肿内容物为清亮无色、浆液性或棕黄色液体,有时为血性液体。其中含有蛋白质、激素(泌乳素、雌激素、雄激素、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类生长激素、卵泡刺激激素、黄体化激素等)、糖类、矿物质及胆固醇。切面似蜂窝状,囊壁较厚,失去光泽,可有颗粒状或乳头状瘤样物向囊腔内突出。
2.组织学形态 可见5种不同的病变。
(1)囊肿:末端导管和腺泡增生,小导管扩张和伸展、末端导管囊肿形成。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形成囊肿(图2)。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只有囊性扩张,而无上皮增生;另一种为乳头状囊肿,囊肿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2)乳管上皮增生: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