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症状体征是什么 日常应该怎么预防护理呢

2017-03-07 11:30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症状体征

  小儿反流常无特殊症状,以年长儿的症状较明显,性别3岁以前男孩较女孩多,3岁以后则以女孩发病多见,可能与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有关。膀胱刺激症状仅在炎症急性期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腰痛,常见于伴有肾盂肾炎者。单纯反流由于膀胱残余尿量增多,可见尿次增多,解小便后下次排尿时仍较多尿量,尿淋漓不尽,尿后湿裤,尿臭味,年长儿常见遗尿为首诊症状,21%患儿有遗尿史,膀胱胀满或排尿时感腰胀痛,但亦见重度反流而无明显症状者,单纯反流发生高血压者少见,蛋白尿是反映有肾实质损害,20%大量蛋白尿患儿在3~4年内可发生肾功能不全,蛋白尿性质主要为肾小球性蛋白尿,15%~30%患儿终发展肾功能衰竭,持续的反流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障碍。

  1.反流与泌尿系感染 反流的持续存在常使泌尿系感染迁延和复发,泌尿系感染的迁延,炎症变化会使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解剖结构改变,失去瓣膜作用而使反流加重和不易消除,复发性泌尿系感染伴反流常多于无复发者。肾盂肾炎伴反流更易发生肾内反流而导致肾脏损害,P-伞状大肠埃希杆菌(P-fimbriated E.Coli)感染多引起肾盂肾炎,由于易与尿道上皮细胞结合而减弱输尿管的蠕动功能,更易发生反流,感染控制后,原发性反流可以逐渐消除,无泌尿系感染而输尿管开口发育正常者,65%患儿于5~6年内反流消除。

  2.肾脏瘢痕 肾脏瘢痕(renal scarring)是一种局灶或弥散性不可逆的肾实质损害,肾瘢痕的形成与肾乳头解剖形态特点有关,肾内反流常发生在肾上、下极的复合型乳头,乳头管开口较大,乳头较宽平当承受高的压力易发生反流,反流时的逆流压力显著增高,膀胱充盈期的平均压力3.07~3.60kPa,反流时膀胱收缩排尿期的压力可增高至10.7kPa以上,压迫肾组织形成瘢痕。新生儿及幼儿期肾组织发育未健全,轻度反流也可形成瘢痕,轻度反流肾瘢痕的发生率为20%~35%,重度反流可高达79%,肾脏瘢痕多在5岁以前发生,肾瘢痕亦可发生肾盂肾炎感染后而无反流存在,肾瘢痕持续至成人,其病理终发展至肾小球周纤维增生,肾小球硬化和肾萎缩。

二、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预防护理

  尿路感染在本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重点应积极防治泌尿系感染,制止尿液逆流,防止肾损害的发生和进展。

  抗逆流手术应用于临床已有30多年,由于PVUR可因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轻,故手术适应证应严加限制。Willscher等认为仅适用于:①VUR持续存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仍反复感染者;②重度VUR伴有感染者。近年使用内镜下注射teflon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Normand及Smellie认为输尿管植入术并不能改善其预后。Torres等观察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病人的结果,认为从确诊到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时间并无差别。

  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严格控制感染,等待VUR自行消失或减轻。对儿童VUR严格控制感染,经10年观察很少发现肾内疤痕形成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

三、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病理病因

  造成反流的因素有先天性反流因素和后天性反流因素两大类,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主要为膀胱三角肌先天性脆弱,以及输尿管解剖上的各种异常;继发性则为膀胱内梗阻、外伤、结核及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炎症可导致VUR,但与膀胱三角肌发育不成熟有关。2岁以前有尿路感染者,45%有反流,而大女孩只有20%反流。反流可致肾、输尿管积水及发育停止。感染反复持久地存在,可引起肾瘢痕性萎缩,乃至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现已证明在无细菌感染的VUR中,仅因尿液的反流压力,也可引起肾瘢痕性萎缩。5%~15%VUR患者可出现肾内反流(Intrarenal reflux)即尿液从肾盂经由肾乳头的肾直小管,沿集合管口上行散布,引起肾内炎症及肾损伤,亦称为“反流性肾病”。

四、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尿化验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红细胞、脓尿、亦可出现血尿。尿常规光镜或电镜扫描检查若见小管上皮细胞及异形红细胞增多应考虑反流性肾病存在。蛋白尿可作为反流性肾病患者首发症状。尿微量蛋白测定(包括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白蛋白)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定量排出增多,对早期反流性肾病,肾瘢痕形成诊断有很大帮助。尿Tamm-Horsfall蛋白量减少反映肾小管功能损害,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实质病变均见明显减少。

  中段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菌落计数亦异常。

  2.肾小球滤过率 严重肾损害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 实时B超检查适用于诊断反流的过筛检查,若见输尿管、肾盂扩张应考虑有反流的存在,现在有采用彩流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待膀胱充盈后排尿期观察反流情况,并可观察输尿管开口位置,有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安全,无损伤痛苦。

  2.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icturating cystourethrography,MCU) 由于可按反流程度分度,是目前较常应用X线诊断方法,将15%~20%泛影葡胺100~150ml经导管注入膀胱后令小儿排尿,或采用浓度30%上述造影剂30~50ml注入膀胱后继以10%泛影葡胺150~200ml吊瓶滴注,吊瓶高度不应大于膀胱水平上70cm,造影剂量以能使膀胱充满至略感不适为度,存在反流时可见造影剂向输尿管以上逆流,如未见反流可令病儿排尿再观察反流的存在。为防止上行性感染,在造影前须应用抗生素控制急性感染后进行。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