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6 09:50 来源:网友分享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伤医事件频发,导致一些医护纷纷离开医疗岗位。很多从医的人也不希望子女再学医。今年高考后,甚至有传言说,一直有高分门槛的医学院校和专业受到冷落,有些招不够人,有些不得不降分。我国医疗人才储备是否陷入困境?《生命时报》记者就此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展开对话。
“高分专业”是否遇冷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好学生不学医”的说法,主要是说优秀学子对医学专业望而却步,导致一些医学院校和医学专业被冷淡,情况真是这样吗?
廖新波:很多人向我表达了对医学专业前景的忧虑,比如一些医生反映,优秀学生不愿再从医。
刘玉村:据我了解,确实有些学生对选择医学专业犹豫不决。不过,从今年各地医学专业招生情况看,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知名医学院校,在湖南、福建、江苏等地的招生情况仍不错。北京高考招生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大医学部录取分数线均超往年。也有个别医学院校在某些省份的录取分数线下降,可能是录取线的正常波动。
在您看来,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考生选择医学专业?
刘玉村:医疗纠纷和工作压力可能是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医患关系可概括为“总体尚好、部分紧张、局部恶劣”。但这“局部恶劣”足以让全国700多万医务工作者担忧工作风险,还使部分医学生毕业就转行,以及本想学医的人开始犹豫。另外,多数医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临床医生猝死事件增多,也让部分学子对医学望而却步。
廖新波:我认为,这可能与医生受尊敬程度不够、收入不高有关。整体而言,医生收入并不算高,且地区差距悬殊。同类型医院,北上广等大城市医生的收入可能是宁夏等中西部地区医生的2~3倍;同一城市中,三甲医院估计是社区医院医生收入的两倍多。但大城市、大医院所需医生有限,大多数基层医生在接受多年教育、培训后收入不高,便会影响报考积极性。
不过,这也让学生和家长选择医学时趋于理性。以往大家认为医生收入高,便会说服并没学医志向的孩子填报医学专业。这部分人可能承受不了医学专业的学习、实习压力,最终仍会转向其他专业。
医生一定是个受尊敬的职业
我们该如何看待当下医疗环境的困境,以及医生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
廖新波:我个人认为,医生不受尊重的问题不会太久。它不符合普世价值观,有失社会伦理和行政伦理。现在有些医生不让子女学医情有可原,但这不是医生的心里话,而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痛苦的抵抗。
我认为,医生好患者才会好。没有好的医生,就不会有好的医疗;没有好的医疗,就不会有好的患者服务。这需要国家、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希望更多立志从医的学子不要犹豫,献出一份力量。
刘玉村:需要明确的是,目前的医患矛盾中,患者更多指向高年资医生。由于资历尚浅,医院、科室会对年轻医生和医学生进行适当保护,因此不必因为担心医患矛盾而放弃学医。从长远来看,医生一定是个受尊敬的职业。
我在北大医院里宣传的核心价值观叫“厚德尚道”,简称“厚道”。如果医生对病人厚道,院长对职工厚道,大家就能相互尊重。随着医院就诊环境的不断改善,老百姓若能体面地看病,心情便会慢慢好起来。相信随着医改事业的推进,以及国家对医生利益的关注,医患关系必将走向和谐。
“以人为本”重建医学信心
为避免医学生减少和医生流失,全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廖新波:面对当前窘迫的医疗环境,全社会都有责任纠正。除了呼吁医患之间相互理解,我认为,美国梅奥诊所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的政府和医院管理者学习。梅奥诊所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的招聘、工作、升迁制度,以及完善的薪酬体系,满足职工需求,让他们集中全力在患者身上。
刘玉村: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国家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努力调整。希望这些改变能更多地考虑医生感受,并加快推进。医院管理者要多关怀医生,让其感受到医院的保护,而不是“内外交困”。此外,建议媒体以客观、适度的原则报道医疗纠纷,引导大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