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06:30 来源:网友分享
一、症状体征
皮肤损害为少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小如豆粒,大似杏仁,初发质硬,常与皮肤粘连,隐匿皮下或微隆出皮面,触压微痛,表面颜色正常或微红,结节消退不留萎缩与凹陷。偶有结节液化破溃,排出无菌性干酪坏死状油样物质。结节常相继出现,连绵不断。好发于肥胖女性或儿童,皮损分散于四肢、躯干脂肪丰富处,以臀、股伸侧多见。皮下脂肪层由脂肪细胞所构成的小叶及小叶间的结缔组织间隔所组成。按炎症的主要发生部位可将脂膜炎分为小叶性脂膜炎及间隔性脂膜炎两大类。脂膜炎是一谱宽的综合征,随临床特点、关连的疾病、病理改变不同而可分为不同亚类。诊断除尽量发现引起的疾病和病原外,还需进行早期新鲜组织的活检。切除足够量的标本,进行系列性病理切片(以定间隔性、小叶性或混合性)很为重要。
虽有人认为外伤或血管的损伤与皮下脂质肉芽肿病发病有关,但这可能仅为诱因,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急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并有嗜中性粒细胞、组织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由于脂肪细胞大多坏死,组织内可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壁为结缔组织,内有钙盐沉着。
虽有人认为外伤或血管的损伤与皮下脂质肉芽肿病发病有关,但这可能仅为诱因,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急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并有嗜中性粒细胞、组织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由于脂肪细胞大多坏死,组织内可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壁为结缔组织,内有钙盐沉着。皮下脂肪肉芽肿(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ca)亦称Rothamann-Makai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及肥胖女性的下肢及躯干的皮下组织噬脂性肉芽肿。经过缓慢,预后良好。认为是Weber-Christian脂膜炎的亚型,但不发热,全身症状缺如。
基本损害为结节或斑块。结节通常为0.5~3cm大小,但大者也可达10~15cm。质较硬,表面皮色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主观感觉缺如,仅具轻压痛。结节数目不等,散在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其中以发生于大腿伸侧者更为常见。结节持续6个月至1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少数病例的结节可持续数年。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一、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初期脂肪小叶有中性多核粒细胞浸润性炎症,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以后出现巨噬细胞,吞噬脂肪粒呈多数泡沫细胞簇集的肉芽肿,其中含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脂肪细胞,最后由纤维所代替,出现囊腔样脂质变性,可有钙盐沉积及血管炎改变,内膜增厚,血管腔变细,周围有细胞浸润。皮下脂质肉芽肿病的基本损害为结节或斑块,结节通常为0.5—3cm大小,但大者也可达10—15cm,质较硬,表面皮色呈淡红色或政治家皮色,主观感觉缺如,仅具轻压痛,结节数目不等,散在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其中以发生于大腿伸侧者更为常见,结节持续6个月至1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少数病例的结节可持续数年,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症状体征皮肤损害通常为少数疼痛性皮下结节和斑块,表面呈淡红或正常肤色,可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最后结节呈纤维化改变。多见于外生殖器处,亦可发于躯干及四肢。
用药治疗可行手术摘除或服碘剂。中医治则参见Weber-Christian脑膜炎。
饮食保健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预防护理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病因不明,可能外伤(包括注射油剂)与脂肪分解,释放出脂肪酸,引起组织炎症反应和组织增生。
疾病诊断需与疥结节相区别。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在脂肪细胞间有坏死区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浸润,可见异物巨细胞。晚期呈纤维化改变。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后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最后结节呈纤维化改变。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外伤引起脂肪分解,释放出脂肪酸,引起组织炎症反应和组织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