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06:18 来源:网友分享
肺炎这种疾病会有一些常见的症状表现,但因为疾病类型不同,症状表现也会稍有差异,如果患上的是间质性肺炎的话,患者会出现干咳、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1、患者早期的症状不是很明显,偶尔会有干咳、呼吸困难的症状。
2、肺炎患者中期,或会常因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和加重,且呈进行性加重。
3、逐渐出现呼吸增快但无喘鸣,刺激性咳嗽或有咳痰,少数有发烧、咯血或胸痛。
4、严重的症状会出现气喘,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唇甲紫绀及杵状指趾。
5、乏力、消瘦、关节疼痛、低热等。
6、另外,进行性呼吸困难为本病特征,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粘痰,少数有黄痰及血痰,乏力、消瘦、关节疼痛、低热等,肺底及腋下区可闻及爆裂性罗音,吸气末听到,表浅粗糙、调高,可有肺气肿及右心衰竭等都是间质性肺炎的症状。
1、吸入无机粉尘:
二氧化硅、石棉、滑石、锑、铍、煤、铝、锡、铁。
2、吸入有机粉尘:
霉草尘、蔗尘、蘑菇肺、饲鸽者病、棉尘、合成纤维、电木放射线损伤。
3、微生物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卡氏肺孢子虫病、寄生虫。
4、药物:
细胞毒化疗药物、白消胺、环磷酰胺。
5、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
6、吸入气体:
氧、二氧化硫、氯、氧化氮、烟尘、脂类、汞蒸气。
已知病因中以职业性接触为常见致病病因,其中无机类粉尘为病因者最多,由有机类粉尘致病者日益增多。有机类粉尘所致也称过敏性肺泡炎,常因既往曾有过敏史,当再次吸入异体蛋白或多糖而发病。原因未明者ILD占所有病例的2/3,其中以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和胶原血管疾病肺部表现最为常见,组织细胞增多症,肺-肾综合征和肺血管炎,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其次。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脑皮层对缺氧特别敏感,轻度缺氧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差。急性缺氧患者可有烦躁不安,进一步发展则意识朦胧,最后可昏迷。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氧血症通过化学感受器对交感神经强刺激,急性缺氧的早期由于血管的直接反应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当动脉氧分压降到60mmHg以下,低氧血症刺激外周感受器,通气量增加,在氧分压为30~40mmHg时达到高峰。
(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肝细胞的氧供主要来自氧分压较低的门静脉,易受到缺氧的影响。低氧血症时可引起肝细胞水肿、变性、甚至坏死。若为慢性缺氧过程,则肝细胞逐渐坏死,被结缔组织取代,可形成肝硬化样的改变。
(五)对血液的影响
急性低氧血症时机体通过心输出量增加以保证氧供。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是主要的代偿反应,同时红细胞成分也有改变,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P50增高,有利于组织的供氧。但是由于红细胞的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造成对循环的不利影响。
(六)对肾脏的影响
低氧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与肾血流量有关,急性低氧血症时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若同时伴有低血压,肾脏灌注不足等因素,严重者可导致肾小管变性。
以上就是间质肺炎对患者的危害,由此可见,该病是十分危险的,对人体的伤害很大,该病是很容易变成慢性肺炎或者是让肺部出现纤维化的,最终会因为不能够呼吸而死亡。该病的生存几率不大,五年之内的生存率只有一半,到了中后期基本上就已经是下达了死亡通知书了。
IPF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疾病,治疗原则主要在于积极控制肺泡炎并使之逆转,进而防止发展为不可逆的肺纤维化,但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糖皮质激素仍为首选药物,其次为免疫抑制剂等。
⒈皮质激素慢性型
常规起始剂量为强的松30~40mg/日,分3~4次服用。待病情稳定,X线阴影不再吸收可逐渐减量,约持续4~6周后每次减5mg,待减至20mg/日,每次减2.5mg,如患者感病情不稳定,减量更应缓慢,甚至每次仅减1mg。维持量不小于10mg/日,疗程不应少于1年。如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应再重新加大剂量控制病情,仍然有效。如病情需要,可终身服用。治疗开始后绝大多数病人于短期内临床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而肺部X线阴影变化不明显。如为急性型或已发展到严重缺氧阶段则激素应自大剂量开始,以便迅速扭转病情。强的松60~80mg/日,分3~4次应用。如病情凶险开始即用冲击疗法,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日,持续3~5天,病情稳走即改为口服,最后根据个体差异找出最佳维持量,避免复发。
⒉免疫抑制剂
皮质激素疗效不理想时,可改用免疫抑制剂或联合用药,但效果待定。
⑴硫唑嘌呤:为首选药物,剂量为100mg/日,每日一次口服,副作用小。
⑵环磷酰胺:剂量为100mg/日,口服。效果不及硫唑嘌呤。其副作用力骨髓抑制等,故应严密观察。
⑶雷公藤多甙:具有确切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与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减少上述两药的剂量并增加疗效,剂量为10~20mg,每日3次,口服。
⒊对症治疗
如出现继发感染时应根据细菌类型选择抗菌素;低氧血症可给予低流量氧吸入。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