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07:22 来源:网友分享
(一)一般疗法
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著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用于初发或轻症病例,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环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达到消炎为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自然过程。本类药物因体内代谢途径不同,彼此间可发生相互作用不主张联合应用,并应注意个体化。
⑴水杨酸制剂:
能抗风湿,抗炎,解热,止痛。如疗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剂量,才能有效。一般在饭后服用或与制酸剂同用,亦可用肠溶片以减轻胃肠道刺激。
⑵吲哚美辛:
系一种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换用本药,每天2~3次,易产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胃溃疡、头痛、眩晕、精神抑郁等。
⑶丙酸衍生物:
是一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与阿斯匹林相类似,疗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头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易激惹等。
⑷灭酸类药物:
为邻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仿。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肾功能损害,头痛等。
大家都知道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还有可能对心脏产生一定的伤害,所以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预防,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风湿性关节炎的冬季保健技巧是什么:
寒冷潮湿的气候和环境,冷水的不断刺激,都可诱发风湿性关节炎或使病情加重,所以应尽量避免。要随时留意气象预报,在寒潮袭来和天气变化时,加强防寒保暖,并尽量不接触冷水。
风湿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冬季气候寒冷,如果不注意保健,感冒、气管炎、鼻炎、中耳炎、扁桃体炎都容易发作,从而加重病情,势必进一步侵犯关节和心脏,引起病情恶化。
在饮食方面要控制高脂肪膳食。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一种酮体,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关节炎患者宜控制高脂肪膳食。不过,食物的选择宜丰富,还宜多吃蔬菜水果。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等。
综上所述就是对风湿性关节炎的冬季保健技巧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虽然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对于患者的伤害较大,但是并不是不能控制的,只要我们积极的治疗,做好相关保健工作,很快就可以治愈。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关节疼为主要表现,早期的治疗还比较简单,等病情严重了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而且治疗需要很长时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诊风湿性关节炎呢?下边介绍一下风湿性关节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高达80~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
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
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通过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的表现,结合以上临床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诊断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时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并且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专家提醒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要建立抵抗病魔的信心。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病情很有帮助。
对于风湿病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一旦受到风寒就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从而避免疾病的出现,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怎么预防风湿性关节炎。
怎么预防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做好防寒工作:我们都了解风寒是引起风湿病的重要因素,要想预防风湿病,预防风寒就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在外出时尽量多穿几件衣服,还要注意特别是关节的部位,一定要做好防护,积极保暖,防止它们受潮、受寒;
二、保持愉悦的心情:生活中还有一些患者因为受到精神刺激,或者过度的悲伤,心情过度的压抑等诱发风湿。怎样预防风湿病?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三、预防病菌:细菌和病毒也引发风湿病的因素之一,所以要预防风湿病,还需要做好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感染的相关工作。
怎么预防风湿性关节炎?以上为您做了详细的介绍,大家还要多了解一些有关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从而从其病因来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更好的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