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06:38 来源:网友分享
心血管疾病
约占病因的40-50%。猝死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以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而重要,称为心脏性猝死。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呼吸系统疾病
约占病因的16-22%。
1、肺栓塞
因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2、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猝死。
3、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神经系统疾病
约占病因的15-18%。
较常见的如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消化系统疾病
约占病因的8-10%。
以消化道出血等为主要病因,其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暴饮暴食、酗酒为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泌尿生殖疾病
约占病因的5-10%。
典型的原发疾病如异位妊娠等,常由于孕卵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失血过多可引起猝死。
其他病因
约占病因的5- 8%
病史
病史对于猝死的诊断非常重要:
1、从发作开始到死亡仅数秒或半小时以内者,多属心脏性猝死,40岁以上男性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地点的猝死,不论平素有无心脏病史,均应首先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对于既往有心脏疾患的患者,若近期出现心绞痛、晕厥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2、女性猝死者较少见,以肺动脉高压引起者居多。
3、婴幼儿猝死大多因窒息或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4、发生于手术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的猝死,以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搏骤停多见。
5、药物过敏引起心搏骤停多发生在注射青、链霉素等药物后15分钟之内。
6、药物中毒猝死,多发生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或抗寄生虫药的静脉注射过程中,或于服药后数小时之内。
体格检查
猝死发生后血液循环立即停止,查体可发现:心音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或断续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猝死患者的血酸度增高,另外,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猝死经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因,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等。
器械检查
猝死的器械检查主要依靠心电图,不仅可对病因进行诊断,还能够对心肺复苏提供重要依据。猝死的心电图表现有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
最为多见,特别是在心搏骤停的最初4-6min内,多见于冠心病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麻醉意外、奎尼丁晕厥、电击、心脏手术、溺水等情况下。
2、心室停搏
心电图呈直线,多发生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血钾基础上,持续者常是临终表现,短暂者可发生于应用普蔡洛尔或维拉帕米之后。
3、电一机械分离
呈现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室自主节律或电蠕动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泵衰竭的临终期,或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后,复苏常无效。
拨打120电话
遇到猝死事件发生后,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悲伤过度,一定要镇静,应尽快拨打120电话求助,打电话时务必简要说明病人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症状、病人发病时所在具体位置,不要因慌乱而叙述不清所处位置,而延误专业人员进一步的救治。
纠正体位
不要摇晃患者,要尽快将其放置在地上或硬板床上,使病人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躯干两侧。若病人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小心转动病人,并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轴位)。转动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病人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颈椎损伤。
尽快开始心肺复苏
解开患者衣领,暴露前胸,尽快开始徒手心肺复苏。用仰头举颏法(通俗来说就是使颈部尽量后仰)开放气道,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注意吹气时要捏住患者鼻子),缓慢吹气时间应达1秒以上,并见胸部抬高,并进行心脏胸外按压(部位:通俗来说就是两乳头间中点的胸骨中段略下处)。方法是用一手的掌根置于上述部位,另一手置于其上,两只手平行重叠,频率100次/分钟。吹2次,心脏按压30次。同时等待专业人员到来进行的进一步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
猝死的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猝死如没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一级预防
1、合理调整饮食。
2、戒烟限酒。
3、保持心情舒畅及情绪稳定。
4、避免过度劳累。
5、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尤其注意的是冬天寒冷的早晨是心血管病的好发时间,并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下午4-5点为最佳时间,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
二级预防
1、有病早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2、定期体检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
3、重视健康教育,减少诱发因素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一旦身体出现某些异常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诊治,是减少猝死事件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