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12:02 来源:网友分享
今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的主题被为“重视中年人的卒中风险”。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病房主任张卓伯教授提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在370万人以上,不仅因其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且有很高的致残率,黑龙江脑卒中还面临着患病年龄逐渐减低的现状。因此,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大脑卒中风险必须引起公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的警觉。
秋风瑟瑟,天气转凉,45岁的解先生在班上处理业务时突然感觉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继而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现昏睡状态。同事立即拨打120送他到哈医大四院进行头部CT检查,结果发现解先生患的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内科病房主任张卓伯教授在详细问诊查体后,初步考虑患者为基底动脉闭塞。因病情危重,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张卓伯马上为他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动脉溶栓治疗。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护理,解先生病情大为好转,行走持物基本正常。
据张卓伯主任介绍,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总数的60-70%。据最新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在370万人以上,而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8.7%的速度在递增,在我国已超过肿瘤跃居第一位死因。脑卒中不仅因其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且因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给社会、家庭及本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无论在人类健康和素质方面,还是在社会经济和发展方面,控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刻不容缓。
据全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由中国南北方共12个省份参加的一项调查表明,脑卒中发病率黑龙江省已占“榜首”位置。作为脑卒中的“重灾区”,2014年全省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高达5.07%,为南方的5-6倍、北方的2-3倍。而且从长远看,全省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未来的20年里仍将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除了发病率高以外,黑龙江脑卒中还面临着患病年龄逐渐减低的现状,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30-40岁的高血压及脑卒中病人占比约达四成以上。并且,这个发病年龄段在本省任何一家医院均已司空见惯。
张卓伯主任强调指出,以下5大脑卒中风险必须引起公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的警觉:一是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控制不良者多见,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中青年人由于平时工作忙碌,日常琐事繁多,加上自恃年轻身体好,不把高血压当成一回事。好多朋友血压非常高,甚至达到180/110毫米汞柱以上,只要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也不吃降压药。但是他们并不了解,长期维持过高的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硬化,极易发生脑卒中事件。
二是脂代谢紊乱。张卓伯解释说,中青年人的血脂升高以甘油三脂为主,这个年龄段对甘油三脂升高更敏感,浓度稍有变化即可加速动脉硬化发展,血管易形成斑块,在化验单上有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坏的血脂成分,高了容易罹患脑卒中;而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好的血脂成分,低了也易于促发脑卒中。脂代谢紊乱主要是过食油腻,运动不足,摄入的营养超出了人体的消化能力。
三是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已经成为了流行病,周围年轻朋友中得糖尿病的比比皆是。张主任解释说,糖尿病会使机体代谢失常,引起动脉硬化,主要是微小动脉的硬化闭塞,最后则易转变为脑卒中。
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张卓伯强调,吸烟、过量饮酒有百害而无一益。研究表明,虽然少量饮酒的确能改善血流且有“活血”效果,但高浓度的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而诱发血管痉挛;还可通过使血小板增多导致脑血流调节不良,以及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等。脾气急躁、拼命三郎的性格、频繁在外就餐等习性及身体肥胖,均为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年轻化的最主要诱因。
五是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张教授介绍说,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近年才证实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经过筛查,患有高血压的中青年,其中相当高的比例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项指标升高后,会诱使脑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壁平滑肌增殖、过早硬化,血小板粘附性增高,血液粘稠,而易发脑卒中。
张卓波主任提醒,面对上述危险因素,中青年朋友若想避免脑卒中的“偷袭”,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保持愉悦心态;
2、保证良好睡眠;
3、控制体重;
4、降低“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高);
5、戒烟限酒;
6、注意防寒保暖;
7、定期健康体检;
8、学点医学常识,学会及早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时下,即将进入冬天的黑龙江,有可能面临一波又一波脑卒中患者的“就医潮”。张卓伯认为,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包括中青年在内的广大人群,改善饮食结构,积极锻炼身体,适时增减衣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远离脑卒中的各种高危因素。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须及时就诊,尽早排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