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如何自我治疗 怎么预防厌食症

2018-05-28 06:35 来源:网友分享

一、厌食症如何自我治疗

  包括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对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客观的估价。了解食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家庭关系紧张的患者,必要时可请家人做家庭心理治疗。

  行为矫正是心理治疗的另一类型,主要是促进病人体重恢复,可采用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及活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奖励性地给予活动自由,这种方式一般要在医院中当病人体重极低时采用。

  折叠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对于厌食症来说,可以通过代币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方法减轻病人对食物的厌烦心理,逐步改善症状。

二、到底什么是厌食症呢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的症状。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病症上属于消化功能紊乱(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

  青春期厌食症

  主要为青春期少女由于怕胖而严格控制进食,本来就不是很胖的身体往往因为过分限制饭量而迅速消瘦下来,这时很容易发展为拒食、厌食、挑食或偏食。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又称为厌食症,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

  由于长期控制进食,甚至还不断地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吃进的食物再吐出来,这样人为地打乱了正常的神经生理反射,导致大脑"见到"食物信号不再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面对食物不再有饥饿感,而是真的从心里感觉厌恶、想吐,最后心理、生理反应趋于一致,形成病理性神经反射。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3-25岁期间,主要罹及女性,男性与女性患病之比约为1:9.5。

三、厌食症是什么原因

  疾病影响: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当今已受到重视。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鶒,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喂养不当: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情绪因素: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顽固性神经厌食:患儿内分泌检查,尿内17-羟类固醇排出低于正常,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正常或偏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受到抑制健康搜索。这些变化亦可见于重度营养火罐网不良。有人提出此类病人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是为病理基础。此外神经性厌食时,血浆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而其他营养不良则正常或加强。厌食患儿对左旋多巴的反应亦受损害。这两种反应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怀疑与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四、厌食症怎么预防

  饮食规律

  所谓定时进餐,就是按顿吃饭,不暴饮暴食,并按膳食宝塔(膳食金字塔)吃,少吃第四餐(夜宵)。小儿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后点心和晚餐,三餐一点形成规

  合理饮食最关键

  律,消化系统才能有劳有逸地"工作",到正餐的时候,就会渴望进食。绝对不让孩子吃零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零食吃得不能过多,不能排挤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零食不能想吃就吃 ,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进行,否则会影响食欲。

  饮食合理搭配、防止挑食和偏食。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作息规律

  睡眠时间充足,孩子精力旺盛,食欲感就强;睡眠不足,无精打采,孩子就不会有食欲,日久还会消瘦。适当的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促进食欲。总之,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