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06:21 来源:网友分享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丙酸睾丸酮、氯化钴、一叶萩碱、左旋咪唑、泼尼松、环孢菌素A等是目前常用治疗药物。
1、丙酸睾丸酮:丙酸睾丸酮为雄激素药物,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发生疗效时间常在服药2-3月后,药物剂量为每次50~100mg,每日肌内注射1次,6月以上。
2、氯化钴:钴能抑制细胞酶,使细胞缺氧,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每天80~120mg/d,3月以上。
3、一叶萩碱:一叶萩碱可能通过兴奋神经、调节骨髓血流,改善骨髓微环境而发挥作用,成人每日8~16mg,肌内注射,小儿酌减。连用1.5~2个月,可出现疗效。
4、左旋咪唑:可能通过增强辅助T细胞功能,调节细胞免疫。50mg每天3次,每周服3天,共2月~2年。
5、泼尼松:泼尼松有助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减少,但对内脏出血无效,一般剂量为20~30mg/d,疗程数月。
6、环孢菌素A:可抑制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并抑制其生成IL-2和γ干扰素,促使重症再障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一般剂量为每日3~10mg/kg,分2~3次口服,或调整剂量使血浓度在200~400μg/L,至少用药2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功能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根据起病急缓和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
1、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较少见,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即可出现出血及感染,随病程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多发生口腔、牙龈、鼻腔等黏膜及皮肤广泛出血,内脏出血多见,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多数病例有眼底出血,约1/2病人可发生颅内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皮肤、黏膜及肺部反复感染,多合并败血症,感染不易控制。如不经治疗,多在6~12个月内死亡。
2、慢性再障较多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感染、出血症状较轻,经恰当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相对较好。少数病例病情恶化(重型再障Ⅱ型),表现同急性再障,预后极差。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白血病,电视上经常都会播放到桥段就是男女主角某一方得白血病,其中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贫血是白血病的一种症状,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是贫血的一种。那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白血病吗?一连串的问题涌上心头啊,白血病?惶恐不已!先别急,小编来跟大家逐一破解迷惑。
其实不然,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不是白血病,它与白血病有着以下的区别:
1、症状不同:
(1)急性白血病,一般来说会出现病变细胞浸润增生现象,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表现。主要变现为:淋巴结肿大,一般以颈部、颌下、腋下、腹股沟处多见,受累淋巴结表面光滑,质软或中度硬度,无压痛及粘连;肝脾肿大,可引起肝胆功能异常;内脏脏器受累,可诱发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各种感染的现象,以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咳嗽、咽痛最常见,其次为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如排尿困难、尿急、尿频、血尿、皮肤感染,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
2、热型不同:
(1)急性白血病,以不规则热为主,体温常在38℃左右,波动于37℃~40℃之间,且持续时间不等。
(2)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稽留热为主,体温在39℃以上。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叫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人们的危害大且难治疗,还会造成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面对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及时的治疗,首先要了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再对症治疗效果更好。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急性型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
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如仅采用一般性治疗多数在一年内死亡。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