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8:31 来源:网友分享
白细胞偏低,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增高。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 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三类人需格外注意防寒
第一类:老幼和体弱者,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成熟,对寒冷的抵抗力低,需要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逐渐下降,深部常温比较低,所以常常会感觉从里面冷出来,就连手温都比年轻人低,加上老年人对温度的变化适应性差,所以对寒冷的反应慢,容易受凉;体质较弱的人经不起温度的起伏变化,也容易发生感冒。
第二类:慢性病患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一旦受寒,往往会急性发作,会加重原有的病情。高血压患者在遇寒时,血压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慢性病要特别注意防寒。
第三类:关节炎、腰腿痛、胃病等患者,受寒会使疼痛的症状加剧。
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
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1.潜伏期:1~3天,患者急性起病,多于受凉或淋雨后发病。
2.前驱期:先有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
3.临床症状期:2天达高峰。可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粘膜水肿。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粘液性或脓性。咳嗽可持续2周。感冒多属自限性的,如无并发症,病程4~10天。
4.并发症:化脓性咽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恶化。
常见的肺外并发症如Reye综合征:系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见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该病限于2~16岁的儿童,因与流感有关,可呈爆发流行。临床上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热退数日后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有肝肿大,但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无脑炎征,血氨增高,肝功能轻度损害。病理显示脑水肿和缺氧性神经细胞退行性变,肝细胞有脂肪浸润。病因不明,近年来认为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1.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2.具体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2)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
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
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林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g,口服。每日1次。
温馨提示:
预防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孩子呼吸道的免疫力,增强孩子对病原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