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 08:22 来源:网友分享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
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4.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1.生化常规检查
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正常或减少。尿凝溶蛋白(又称尿本周氏蛋白)半数阳性。在患者的蛋白电泳或M蛋白鉴定结果中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的“M峰”或“M蛋白”。故常规生化检查中,若球蛋白总量增多或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高尖的“M峰”,应到血液科就诊,除外骨髓瘤的诊断。
2.血常规检查
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正常或偏低。
3.骨髓检查
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
4.骨骼X线检查
可见多发性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缺损区或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对于MM患者的骨损害,一般认为CT、核磁共振(MRI)等发现病变的机会早于X线检查;这些影像学手段检查对骨损害病变的敏感性依次为:PET-CT>MRI>CT>X线。
1.治疗原则
(1)一般情况下,无症状MM患者,无需治疗;症状性骨髓瘤才开始治疗。
(2)对高危的无症状MM患者80%可在2年内转化为MM,可早期治疗干预。高危的无症状MM的定义为:
①骨髓中异常浆细胞≥60%;
②肌酐清除率<40ml/分;
③血清游离轻链比值≥100;
④骨骼影像学检查出现以下活动性病变证据:核磁共振(MRI)≥1个以上骨损害;PET-CT阳性;全身低剂量CT发现>5m的骨损害。
2.一般治疗
(1)血红蛋白低于60g/L 输注红细胞或必要时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2)高钙血症等渗盐水水化,强的松,降钙素,双膦酸盐药物,原发病治疗。
(3)高尿酸血症水化,别嘌呤醇口服。
(4)高黏滞血症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临时性血浆交换。
(5)肾功能衰竭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
(6)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性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
3.化疗常用药物包括:
①靶向药物 目前主要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2种;
②传统化疗药物 包括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
③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常用的化疗方案组合为: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或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或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属于传统化疗方案)。
已证明,含有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化疗方案。故MM患者应尽量采用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单克隆浆细胞缓慢增长的恶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髓细胞浸润骨骼,尤其侵犯造血活跃的红随骨骼。由于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表现也是有很多的,抓住多发性骨髓瘤的不同病因、症状进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患者要进行及时医治,不要盲目进行治疗,要好好进行护理与调理,饮食调理、心理调理,必要时可以试试中医,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
1.疼痛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被迫体位,骨骼疼痛,应给予关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及时有效的止痛。骨质疏松时限制运动量,不能用猛劲;骨折时某些部位需要制动。
2.躯体移动障碍
患者因骨质疏松、胸腰椎破坏性压缩、压迫骨髓导致瘫痪,病人采取被动体位长时间卧床时,一定要做好受压部位按摩,防止褥疮和血栓的发生;也要注意生活护理,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个人卫生、打电话与朋友、家人联系等。
3.预防感染
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坠积性肺炎,给予拍背、更换卧位。嘱患者深呼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对室内消毒,保持清洁。每日3餐后做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预防口腔感染。患者发热后,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嘱其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消炎痛栓治疗。
温馨提示:
多吃抑制骨髓过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裙带莱。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骨髓瘤、浆细胞骨髓瘤或Kahler病。直到1889年经Kahler详细报告病例后,多发性骨髓瘤才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和承认。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40岁,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