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07:36 来源:网友分享
延迟性(迟发性)脾破裂是脾破裂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共3种),也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闭合性脾脏破裂的10%,在外伤和脾破裂、出血之间有48h以上的无症状期(也称Baudet潜伏期)。如果超过48小时,才能认定是延迟性脾破裂。腹痛增加,同时伴有腹胀,确实要警惕延迟性脾破裂。确诊的办法较为简单,只需要到医院做个B超就可以了,建议你带上小孩去医院普外科。
脾脏是腹部最易受伤的实质性脏器,占各种腹部伤的40%~50%,主要危险在于大出血,死亡率约10%,约85%为被膜和实质同时破裂的真性破裂,少数为中央型或被膜下破裂,其被膜尚完整,但可在2周内突然转为真性破裂而大量出血,称延迟性脾破裂,应予警惕。
体检时可以发现腹壁有普遍性的压痛和肌肉强直,以左上腹部为最显著。左季肋部之脾浊音区也常有增大。如腹内有多量血液积聚,还可发现有移动性浊音;但因脾周围常有凝血块存在,故患者左侧卧时右腰部可呈空音,右侧卧时左腰部却常呈固定之浊音,称Ballance征。
1、脾位于身体左侧肋骨的下缘之内,病变时可以变大许多倍,甚至向下胀大到腹腔、盆腔。如果没有慢性纤维化等异常,正常脾的质地相当于豆腐,比肝脏更加脆弱,尽管受到肋骨的保护,但仍是一个很容易破裂的腹腔器官。专家介绍,急性脾破裂病人短时间内即可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结合明确的外伤史和相应的辅助检查不难诊断;而迟发性脾破裂,往往因为病人的忽视而遗漏。
2、如何早期预知脾破裂的“来临”呢?脾破裂的临床表现以内出血及血液对腹膜引起的刺激为主,病情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密切相关。出血量大而速度快的很快就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伤情危急;出血量少而慢者症状轻微,除左上腹轻度疼痛外,无其他明显体征,不易诊断。
3、随时间的推移,脾破裂患者出血量越来越多,出现休克前期表现,继而发生休克。血液对腹膜的刺激出现腹痛,始于左上腹,慢慢涉及全腹,仍以左上腹明显,同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有时因血液刺激左侧膈肌而出现左肩牵涉痛,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此即“Kehr征”。这个时候,查血常规可以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进行性降低,提示有内出血。因此,有外伤史伴或不伴进行性腹痛的患者均应及早到急诊外科就诊,切莫延误治疗。
随出血的多少和快慢、破裂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有无其他脏器的合并伤或多发伤而有不同的表现。仅有包膜下破裂或中央破裂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于呼吸时可加剧;同时脾脏多有肿大,且具压痛,腹肌紧张一般不明显,多无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他内出血的表现也多不存在。如不完全破裂一旦转为完全性破裂,急性症状将迅速出现,病情也将迅速恶化。完全性破裂一旦发生后首先将有腹膜刺激症状。出血缓慢而量亦不多者,腹痛可局限于左季肋部;如出血较多散及全腹者,可引起弥漫性腹痛,但仍以左季肋部最为显著。
反射性呕吐属常见,特别是在起病的初期。有时因血液刺激左侧膈肌,可引起左肩部(第4颈神经的分布区域)的牵涉性痛,且常于深呼吸时加重,称为Kehr征。随后患者于短时期内即可出现明显的内出血症状,如口渴、心慌、心悸、耳鸣、四肢无力、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严重者可于短期内因出血过多、循环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化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有进行性下降,而白细胞则可增至12×109/L左右,系急性出血的反应。
腹部X线片检查:外伤病人可摄腹部X线片,观察脾脏轮廓、形态、大小和位置改变。伴发肋骨骨折的影像,对诊断脾外伤很有帮助。
腹部超声检查:当脾脏损伤时可显示脾轮廓不整齐,影像中断,疑有包膜下血肿,并可见脾脏进行性肿大和双重轮廓影像,同时可显示腹腔内100ml以上的积液。脾包膜断裂时,可见脾脏表面欠光滑整齐,连续性中断,可探及条索状暗带,脾实质回声尚均匀,脾周及左右髂窝内可探及不等量的液性暗区。当包膜、脾实质同时断裂时,可见脾脏包膜断裂,脾实质内可探及一处或多处不规则低回声区,脾周、肝前、肝肾之间、左右髂窝可探及大量液性暗区。迟发性脾脏破裂时,需多次超声检查才能发现实质破裂。
腹部CT检查:CT能确定脾损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局限性包膜下积血,似新月形或半月形。伴有相应实质受压变平或呈锯齿状。最初血肿的密度近似于脾的密度,超过10天的血肿其CT值逐渐降低,变为低于脾实质密度。增强CT显示脾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变,形成明显密度差异,对平扫图上等密度的血肿乃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脾实质内血肿常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单一的脾撕裂在增强的脾实质内看到线样的低密度区,多发性脾撕裂常表现为粉碎性脾,呈多发性低密度区,通常侵及脾包膜,以及伴腹腔积血,脾脏不增强的部分,提示损伤或供应脾脏段的动脉栓塞。脾撕裂伤显示为脾内带状、斑片状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多同时伴腹腔积血征象,脾内血肿密度随时间而变化,新鲜血肿为等或略高密度,随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溶解和血肿水容量增高,血肿密度逐渐降低,易于诊断。脾包膜下血肿CT显示为等或略高于脾密度影,与脾内等密度血肿一样,CT平扫易于漏诊,须做增强CT方能确诊。文献提示约有1%~15%的脾损伤病人在伤后即刻CT扫描所见正常,而48小时后复查CT才能发现脾损伤征象,一般在3周左右,少数潜伏期可几个月或数年。CT扫描不仅对脾损伤的诊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且能进一步估计损伤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并预测病人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