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2 06:51 来源:网友分享
肝血吸虫是一种传染病,若出现其他症状及时咨询医生,在我们的传染病学这门课中讲到这个病,血吸虫病史一种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我国的血吸虫病主要以"日本血吸虫”为主,血吸虫引起的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为显著,所以有时候又被称为肝血吸虫。不过传染途径比较复杂,血吸虫的几个发育阶段可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幼虫→成虫。尾蚴能感染人体,但是牛、猪、猫等哺乳动物可以作为保虫宿主,尾蚴通过感染哺乳动物然后再感染人。
步骤/方法:
1 通畅一个感染血吸虫的人,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疾病的症状,成虫在他体内交配产卵,产生的一些虫卵有的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可以孵化出毛蚴,毛蚴然后感染钉螺,在钉螺内发育成母胞蚴,再发育成子胞蚴,然后等几周后就会有尾蚴逸出,尾蚴可以从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然后在人体内发育成幼虫,成虫,交配产卵,然后排出体外。无限循环。
2 所以血吸虫的传染途径就是人接触了含有尾蚴的役水,可以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是已经感染的哺乳动物。由于钉螺的限制,所以血吸虫病主要在南方多见。虽然是尾蚴进入人的皮肤,但是尾蚴、幼虫、成虫都能引起不同的症状。
3 比较有趣的是,毛蚴必须感染了钉螺才能活下去,需要平时注意自己的饮食即可。如果一定时间内毛蚴没找到自己的钉螺,它就死掉了,进入钉螺体内才能经过生长发育变成尾蚴逸出,一个毛蚴进入钉螺,可以逸出成千上万的尾蚴出来。尾蚴也是在水中,可以感染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
注意事项:
肝血吸虫病虽然归属于传染病,保证自己的疾病不会恶化,但是这种传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还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血吸虫必须一步一步的发育,最终才能感染人。
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的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
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末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斗争和更多人们的努力。
(1)见于夏秋季,多发生于缺乏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再度感染大量尾蚴亦可发病。
(2)患者多有明确疫水接触日期,潜伏期23~73天,平均一个月左右。
(3)发热和血清病样反应是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此外尚有肝脾肿大、腹部和肺部症状。
(4)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可为间隙热、弛张热、不规则低热等,以间隙热和弛张热为多见,严重者可以表现为稽留热。按热度高低和毒j仉症轻重,可将急性血吸虫病分为轻、中、重三型。
(5)短者约2周,长者可迁延数月,一般多在一个月左右。
(6)血清病样表现:有荨麻疹、InL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偶有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血自细胞增高,其中嗜酸粒细胞数增多尤为显著,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肝脏肿大,伴压痛,尤以左叶为湿著。黄疸少见。半数以上患者脾轻度肿大。
(7)腹部症状:病程中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
(8)肺部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咳嗽,但痰少且很少带m。肺部体征常不明娃,偶可闻及十哕音或小量湿性哕音。胸部X线检查所见不一,早见肺纹理增多,病程高峰期可有点状、云雾状或雪花状浸润阴影。此种改变多于发病后月余才出现,但持续时间较长。
(9)若有心肌损害,心电图可见低电压,T波平坦或倒置,Q—T问期延长等表现。
(10)个别重症病人可出现重度贫血、高度消瘦、恶病质或水肿。
(11)脑部有异位损害,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分布广泛、流行因素复杂,根据几十年来的防治实践和科学研究,制订了当前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并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
消灭传染源
病人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在现场大规模普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查病方法。耕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在防治中切不可忽视。查出的病人、病牛要及时治疗。70年代我国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对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药调理后,再作杀虫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平原水网区及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结合生产与兴修水利来灭螺,局部配合应用杀螺药。湖沼地区主要是控制水位,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一定要结合生产,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从控制钉螺到减少钉螺密度,最后消灭钉螺。在某些地区采取化疗结合重要灭螺的防治措施,其关键是能找到易感地带,并进行易感地带灭螺。
加强粪便管理
结合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管好人、畜粪便,防止污染水体。如建造无害化粪池,粪尿混合贮存粪便方法。近年来推广沼气池,使粪便管理开辟了新途径。在易感地带反复来螺,做到安全用水。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可涂擦防护药或口服预防药。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很重要,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劳动方式到重视自我保健的轨道上来。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据推算全国有154万病人,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特别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每年因患血吸虫病损害健康,降低生产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目前,全国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区,绝大多数是流行严重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边远山区。各流行区的情况不一,目标不同,防制对策亦应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疫区人民的健康,组织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历程。在1984年以前,防治血吸虫病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其传播,重点放在消灭媒介螺蛳上,认为消灭了螺蛳血吸虫病就失去了传播基础。经过反复不断地进行,效果并不理想。1984年由于新的安全有效药物问世,提出了新的防治策略,以疾病控制代替过去的传播阻断,养活血吸虫病的发病,这一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另外,加强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自己行为对于传播预防血吸虫病都有密切关系,新防治策略采用大规模和反复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结合安全供水和改善卫生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局部灭螺,使得不少地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有所下降。目前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是基本控制地区和监测地区疫情尚稳定,未控制地区疫情回升基本得到遏制,并开始有所下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已经历了以全面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到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转变过程。最终控制、消灭血吸虫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相当艰巨,还有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