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06:17 来源:网友分享
(一)维持正常体温
1、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体温≥37.5℃时,连续3天测量体温至少每日6次, ≥ 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外敷、温水擦浴等。药物降温时,慎用阿司匹林。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进行记录。使用药物后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血压、尿量等。
2、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喝温开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3、出汗多时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避免对流风,以防着凉。衣服和盖被要适中,避免过凉和过热。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防窒息发生:
1、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及咽部肿胀情况,若出现呼吸发憋、烦躁不安、面色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处;。备好吸氧及吸引装置;告知家长夜间加强看护,若患儿出现打鼾、呼吸发憋等情况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2、进食时使患儿半坐卧位或坐卧位,并嘱家长在患儿进食时避免说笑,以免引起误吸。
(三)减轻和消除口咽部疼痛:
1、鼓励患儿进食,少食多餐,食物温度可偏凉,以减少进食疼痛。
2、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吞咽的流食或半流食,如:新鲜水果汁、蔬菜、肉沫、蛋汤、奶、米粥、面汤、馄饨等,保证供给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3、遵医嘱给予口腔喷剂,注意使用前清洁口腔。
(四) 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1、保证营养供给出汗较多时,及时补充水电解质;患儿因咽部肿胀疼痛不愿进食,鼓励少食多餐,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
2、遵医嘱给予口腔喷剂,使用前需清洁口腔,以确保疗效。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
1、患儿卧床时须经常更换体位,促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枕头高低适宜,躺卧时保证颈部为鼻吸气位置。
2、遵医嘱及时给予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喷鼻,干扰素雾化等处理,以减轻鼻塞。
潜伏期5~15日不等,多数为10日,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前驱症状,其主要症状有:
(一)发热除极轻型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二)淋巴结肿大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1~4cm,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余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咽峡炎约半数患者有咽,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阻塞罕见。
(四)肝脾肿大约1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约5%~15%出现黄疸,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肿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3cm,偶可发生脾破裂。
(五)皮疹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粘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
(六)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病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 D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人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只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 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干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诊断
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开展血清学检查有困难时,根据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虽以高热, 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等比较常见,但并非必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即使无黄疸者亦然,值得重视,典型血象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变或呈阳性,但显著变化一般见于第1~2周间,嗜异性凝集试验甚或在数月后始升达有意义的水平,故必须强调多次重复检查的重要性,1~2次阴性结果不 能否定诊断。
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