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1 07:59 来源:网友分享
蒲公英是一味药物,可以治疗乳涌痈,乳痈就是急性乳腺炎,是因细菌感染引起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病较急,且多发生在孕妇身上,如不治疗会导致婴儿也感染。那么蒲公英治乳痈的作用是什么?
急性乳腺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乳房急性化脓性炎症。它多见于初产妇,于产后3-4周时发病者较多。
乳腺管阻塞、乳汁滞留或因婴儿吸乳时损伤乳头等,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发病较急,可伴有发热,病侧乳房疼痛。检查时,病变处可扪到硬结,有触痛。炎症继续扩散可出现红肿,最后可形成脓肿。祖国医学称之为“乳痈”,认为是肝气郁结,胃热蕴滞,热毒炽盛所致。临床上采用蒲公英粥治疗效佳。
粥方组成及用法:鲜蒲公英100克(或干品50克),粳米100克,食盐少许。取新鲜蒲公英带根全草,洗净,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入粳米同煮为稀粥。蒲公英粥以稀薄为好,每日分2-3次稍温服食。3-5天为1疗程。
蒲公英粥出自《粥谱》一书,有“蒲公英粥,下乳,治乳痈”的记载。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带根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蒲公英味甘稍苦,性寒无毒。历代医学家都把它用于治疗乳痈、疮疡,收到很满意的效果。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俗称奶疮。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现代医学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那么乳痈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2、胃热壅滞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3、乳汁瘀滞
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1、内治
(1)气滞热蕴 ①证候 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②治则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③方药 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通乳;产妇断乳后乳汁壅滞者,加生牛蒡山楂、生麦芽回乳;产后恶露未尽者,加归尾、川芎、益母草祛瘀;乳房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活血祛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通便。
(2)热毒炽盛 ①证候 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②治则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③方药 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3)正虚邪恋 ①证候 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②治则 气血具补、收涩敛痛。③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1)郁乳期 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或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
(2)成脓期 局部按之有波动感或经穿刺抽脓抽得脓液者,应及时切开引流。
(3)溃后期 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或凡士林纱条引流,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瘀滞者多见。
1、郁乳期
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若2到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2、成脓期
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哺乳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3、溃脓期
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