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09:20 来源:网友分享
检查
1.血糖: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3.9mmol/L。
2.血浆胰岛素测定:低血糖发作时,如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升高,则提示低血糖为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
3.48~72小时饥饿试验:少数未察觉的低血糖或处于非发作期以及高度怀疑胰岛素瘤的患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开始前取血标本测血糖、胰岛素、C肽,之后每6小时测一次。
诊断
根据低血糖典型表现(Whipple三联征)可确定: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少数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或处于非发作期的患者,应多次检测有无空腹或吸收后低血糖,必要时采用48~72小时饥饿试验。
鉴别诊断
低血糖有时可误诊为精神病、神经疾患(癫痫、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血管意外等。
1.低血糖病因的鉴别: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用量过多、胰岛素瘤等。
2.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的鉴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更年期综合征等。
3.精神-神经-行为异常的鉴别:精神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临床上反复发生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质性疾病;餐后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症,多见于功能性疾病。
1.空腹低血糖症
(1)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常见的有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2)药物性:如注射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水杨酸、饮酒等。
(3)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等。
(4)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缺乏。
(5)胰外肿瘤。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
(1)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2)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3)滋养性低血糖症(包括倾倒综合征)。
(4)功能性低血糖症。
(5)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进餐后期低血糖症。
应对措施:对于失去知觉的低血糖患者绝对不能给食物,应急送医院,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甚至注射胰或糖素。
1、纠正低血糖:在发作期病情较轻者,可给予糖类饮食(如糖水、糖果或糖粥等);病情重者,可采取静脉注射或滴注葡萄糖溶液,昏迷病人可同时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2、病因治疗:
(1)对功能性低血糖,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防止精神刺激,且要合理调节饮食,必要时辅以少量安慰剂、镇静剂。
(2)对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引起的低血糖,可用高蛋白、低糖和少量多次较干的饮食。
(3)对器质性低血糖应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如胰岛素所致应予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胰岛B细胞瘤,可试用链脲酶素;因严重肝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肝病;因内分泌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可给予激素补充治疗。
饮食疗法
1、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2、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
食谱
功能性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可引起低血糖,可因情绪激动、饥饿、不安等发病、发作时出冷汗、头晕、甚至晕厥,此时,给予低糖饮料可以缓解。
患有功能性低血糖的人必须限制水化合物的进量,要采取低碳水化物,高蛋白质,高脂肪膳食。碳水化物的食物选择应以谷类为主,限制食用精制糖、葡萄糖、砂糖、红糖、罐头甜食、饮料。乳类所含的乳糖对胰岛素分泌有一定的影响,每日用量不宜超过500克。蛋白质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较缓慢,因此有利于防止低血糖的出现。每日可给予100克~150克蛋白质,其余的热量可由脂肪供给。
膳食中注意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供给,防止维生素缺乏。要给予合理的餐次,除三餐外,还需加餐3次或5次。每餐主食分配均匀,并配有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这是防止低血糖的有效措施。
治疗包括两方面:一是解除低血糖症状,二是纠正导致低血糖症的各种潜在原因。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对于药物性低血糖,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重者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甚至无需血糖结果,及时给予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继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免呼吸道窒息。
预防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教育,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自救方法等。
3、充分认识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因素:①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②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③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4、调整降糖方案:合理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5、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在血糖波动大、环境、运动等因素改变时要密切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