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06:30 来源:网友分享
甲肝其实很好治疗的,肝病的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需要指出的是:治疗肝病的原则是相同的,即以适当的休息、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此,在治疗肝病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这五大原则:
原则一:戒烟酒
究竟不但可以直接损害肝脏,还会病情加重,且能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香烟中的尼古丁对人体有巨大的损害,因此在治疗肝病时,一定要戒烟酒。
原则二:合理休息合理营养
过度的休息和营养可能会导致营养过剩,引发脂肪肝和其他相关疾病。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合理休息、合理营养。
原则三:警惕黄疸加深
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说明肝脏有明显炎症,甚至有可能肝细胞已经坏死。肝细胞坏死越明显,黄疸就会越深。因此当肝炎患者出现深度黄疸时,应警惕由于大片肝细胞还似导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
重型肝炎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好,中期治疗效果较差,治愈好转率仅为50%左右,到了晚期,则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其病死率高达90%左右,因此,当肝炎患者出现深度黄疸时应及时卧床休息,尽快到医院进行救治。
原则四:治疗肝病科学用药
治疗肝病要讲科学,不可听信非法小广告的宣传,赢取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时要听从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如果不按时服药会影响疗效,也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抗病毒药物还容易引起耐药现象的发生。
原则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不论是哪一种病毒性肝炎,尤其像慢性乙型肝炎还是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时间特别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因此,患者对这一点要做好思想准备。对于疗效不佳或疗效出现较迟的患者,应树立信心,坚持用药,这样才能战胜病魔。
1、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或在正常范围,可伴有轻度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程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肝功能检查以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检测最为有用,有研究显示甲型肝炎患者的ALT平均峰值可达1952IU/L,AST可达1442IU/L,多数显性感染者伴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
2、甲型肝炎病毒学指标
(1)抗-H IgM 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异常的时间一致,第2周达高峰。一般持续8周,少数患者可达6个月以上。但个别病人病初阴性,2-3周后方检出阳性。所以临床疑诊甲型肝炎,而抗-H* IgM阴性,应重复1-2次,以免漏诊。当前,抗-H*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且有简便,快速的优点。抗-I* 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因其是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再次感染故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2)抗H-IgA IgA型抗体又称分泌型抗体,主要存在于泪眼,唾液,尿液,胃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粪便中,在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提取液中可测得抗H*-IgA。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此外,粪便中H*的检测和血清甲肝核糖核酸(H*RNA)亦有诊断价值,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总之,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1、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
2、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