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06:48 来源:网友分享
vWD患者有出血时血浆vWF浓度要调整到正常的20%~30%的水平,有严重出血时要提高到30%~50%的水平,在大手术时要达到50%~70%的水平。vWF在体内的半衰期为12~18小时,故对严重出血或手术的患者应每12小时输注1次。
vWD患者应尽量避免创伤与手术,避免运用影像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有局部轻微创伤、鼻出血与牙龈出血者可用明胶海绵填压。纤维蛋白凝胶也有局部止血作用。
vWD的治疗药物主要由两种: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desmopressin,商品名弥凝)与含因子Ⅷ与vWF的血浆制品。两类药物可单独、交替或同时使用。弥凝是1型vWD患者的首选药物,对2A与2N型可使血浆因子Ⅷ水平暂时增高,对2M型反应不佳。在2B型患者弥凝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应视为禁忌。3型患者因体内无vWF生成,故运用弥凝无效。本药注射后可引起心率加快,头痛与面部潮红,主要副作用为水潴留与低钠血症,这种情况易见于儿童,此时应减慢给药速度与限制饮水。vWD患者使用弥凝未发生过血栓性疾病,但对老年患者仍需谨慎用药。
因子Ⅷ(因子Ⅷ-vWF)浓缩剂。所用剂量依具体情况而定。对自发性出血、外伤后出血与拔牙时一次给予20U/kg,对小手术每日或隔日给予30U/kg,对大手术则需每日给予50U/kg直至伤口愈合。经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吸附的高纯度因子Ⅷ产品含vWF很少,基因重组的人因子Ⅷ制剂不含vWF,对vWD治疗无价值。因子Ⅷ-vWF浓缩剂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液中因子Ⅷ与vWF浓度,出血时间的延长不易完全纠正,但仍有较好的止血功效。因子Ⅷ-vWF浓缩剂一般不会引起血栓性并发症,但在术后患者持续运用高浓度的因子Ⅷ亦有发生静脉血栓的报道,故应定时检测血浆因子Ⅷ,使之维持在50%~150%水平。
冷沉淀剂的vWF浓度较血浆高10倍,并且vWF多聚体比例高,在我国常用于vWD治疗。每袋以200ml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中提取到得vWF量相当于80~140ml血浆中vWF含量。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2.5~3g,4~6小时1次),氨甲苯酸(0.2~0.4g,每日2次)与氨甲环酸(0.3~0.6g,每日2次)等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而抑制其活化,保护血块不被溶解而起止血作用。单用抗纤溶药物对不严重的黏膜出血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在手术时可与弥凝或血浆制品合用。
出血时间延长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但2B型正常,后者在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中可被低浓度的瑞斯托霉素(0.4~0.6mg/ml)诱导聚集(正常为0.8~1.0mg/ml)]。少数vWD患者的vWF量正常但多聚体组成异常。此时需有凝胶电泳或交叉免疫电泳观察不同分子量的vWF的分布及其比例。此外,vWF-因子Ⅷ结合试验可确定vWF与因子Ⅷ的结合能力(vWF:FⅧB),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可确定vWF与胶原的结合能力。
vWD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与患者体内的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造成临床诊治上的困难。英国血液学会制定的vWD诊断指南可供临床参考:①出血时间敏感性较低,在轻症患者可能正常或轻度延长,不作为过筛试验,但对综合判断止血状态有价值;②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可代替出血时间用于检测可疑的出血性疾病,但往往需重复测定,如重复测定结果均正常,可排除vWD;③vWF抗原应选用能检测到1%的方法。应该用血小板检测vWF:RCo。现有的ELISA测定不适确定2型vWD的敏感方法;④同时做vWF:RCo与vWF胶原结合试验以确定vWF活性可提高对2型vWD的检测能力,并确定1型vWD;⑤做RIPA时,瑞斯托霉素的终浓度应至少选用0.5与1.25mg/ml两种;⑥vWF多聚体分析有助于vWD分型,在vWD确诊后再进一步做vWF多聚体分析;⑦为减少误诊率,应至少在两份不同时间的标本测到相同的vWF抗原予活性结果。
vWD可以是vWF量的减少,也可以是质的异常,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很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vWF委员会根据vWD的发病机制与表型提出的分型方法并被我国第六次血栓与止血会议采用,其中1型与3型为量的减少,2型为质的异常。
表vWD的分型
类型和特点
1型:vWF量的部分缺失
2型:vWF质的异常
2A型:缺乏高-中分子量vWF多聚体,导致血小板依赖性的功能减弱
2B型:对血小板膜GPⅠb亲和性增加,使高分子量vWF多聚体缺乏
2M型:vWF依赖性血小板黏附能力降低,vWF多聚体分析正常
2N型:vWF对因子Ⅷ亲和力明显降低
3型:vWF量的完全缺失。
vWD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
患者有皮肤黏膜出血的倾向,以鼻衄与牙龈出血最常见,这与血友病以关节及软组织出血为主的临床表现有很大不同。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或分娩后大量出血。由于vWD的类型不同,临床症状轻重不等。轻者(1型)仅有月经过多,在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出血不止,或在家系调查时才被发现;2型出血危险为中度;重症(3型)患者出血明显,也可像血友病那样发生自发性关节与肌肉出血。家族中不同成员的出血表现及严重者也不相同。患者的出血倾向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减轻。
血管性血友病亦称为von Willebrand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于1926年由芬兰医生Eric von Willebrand 首先报道了一个家系男女多人有明显的皮肤黏膜出血,但深部组织出血少见;患者出血时间延长而血块退缩正常,不同于血友病或血小板无力症。vW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国外报道vWD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我国尚无统计学资料。由于vWD的类型不同,临床出血表现相差很大,实验室检查比血友病复杂,轻症患者的变化不典型,常需结合病史与临床综合判断。
vWF示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vWF在止血过程中主要由两种作用:①与血小板膜GPⅠb-Ⅸ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黏附;②与因子Ⅷ结合,作为载体具有稳定因子Ⅷ的作用。此外,vWF也能结合GPⅡb-Ⅲa,参与血小板的聚集过程。正常人血浆vWF浓度约为10mg/L。在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以及集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浆vWF水平升高。vWF及某些止血与纤溶成分都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当vWF基因发生缺失、插入点突变、剪切点替换或提前形成转录终止信号时,导致血浆vWF量有显著减低或有质的缺陷,不能完成其正常的止血功能时,即为v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