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护理措施 伤寒应该如何预防

2018-10-02 07:31 来源:网友分享

一、如何来护理伤害呢

  (1)休息:急性期-恢复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监护:发热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纤维流质或半流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多饮水。热退后仍应低渣饮食,避免过饱。食应循序渐进;整个病程,忌生、冷、硬、不易消化食物,有腹胀忌糖和奶类食物。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
  (3)对症护理:发热、腹胀、便秘等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病人集中一个病区,固定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场所,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用过的物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9)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
  以上我们对于伤寒这种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的知识虽然做了一定的知识总结,但是伤寒的患者千万不能粗心大意,一旦我们没有护理好患者的话还会出现一定的其他症状,这就会出现疾病的并发症,到时候我们在护理伤寒的时候还需要护理好其他的症状。

二、怎样避免得伤寒

  1.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
  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
  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3.保护易感者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在暴发流行区应急免疫问题上意见不一,对控制流行可能有一定作用。Ty21a株口服减毒活疫苗,1989年美国已批准应用,不良反应较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预后
  伤寒的预后与病人的情况,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过去曾否接受预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关。
  有效抗菌药物应用前病死率约为20%,自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明显降低,约在1%~5%。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明显贫血,营养不良者预后也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国内一组伤寒,副伤寒死亡38例中,肠穿孔占39.5%,毒血症39.5%,心肌炎9.9%,中毒性休克5.3%,肠出血2.6%,肺炎2.6%,心力衰竭2.6%。曾接受预防接种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三、伤寒是怎么引起

  伤寒又较肠热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很多人不知道伤寒是怎么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和伤寒沙门菌感染有很大关系。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引起伤寒。
  1.感染的细菌量: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2.菌株的毒力:
  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内毒素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上坏死组织产生的有毒物质,都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也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后者是局限于肾脏的微血管内凝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3.机体的免疫状态:
  病程进入第4周以后,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加强,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病变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终于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以肠道,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病变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等四个阶段。

四、伤寒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
  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为数不多,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分布以胸腹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四肢。大多维持2~4天后消退。此外,出汗较多的患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肝脾肿大】:本期常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质软,有轻压痛。亦可发现肝大、质软,有压痛。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随病情恢复逐渐回复正常。如并发明显的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丙氨酸转氨酶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3)缓解期:
  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仍可发生。
  (4)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通常需1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
  由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入侵菌株毒力、数量、治疗措施是否及时与适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