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4 09:20 来源:网友分享
什么是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结石的种类和成分不完全相同,临床表现取决与结石是否引起但到感染、胆道梗阻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1、急性期
(1)急性胆囊炎 ①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②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③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④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是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什么是胆结石
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由于结石对胆囊粘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1、女性
胆结石病人中女性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这样极易形成结石。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增多。
2、肝硬化者
肝硬化病人胆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较高,以及又有慢性溶血,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3、肥胖者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生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6倍,6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40%有胆囊疾病和胆结石。其原因是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加之肥胖者大多活动少,易生胆结石。
4、饮食偏荤、偏甜或不吃早餐者
饮食偏荤喜甜者,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甜食过多又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固醇沉积;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利于结石形成。
5、日晒过多者
过多受日光照射者,如农民和喜日光浴的人,易发生胆结石。经常晒日光浴者胆结石患病率较高,而曾受过暴晒被灼伤的人,胆结石的患病率最高。
造成胆结石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静少动
有些人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2.体质肥胖
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
3.不吃早餐
现代许多人不吃早餐,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餐后零食
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5.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1.胆囊结石
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2.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所以,又称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真性肝内结石症。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越来越多,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肝胆管结石多有黄绿色块状或“泥沙样”结石的成分,多为胆红素钙。结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虫卵,所以有人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
肝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汇合处的胆管略为膨大、结石多停留在该处,右侧肝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胆管内。
临床特点多表现为:
(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
(2)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
(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