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这病严重吗 腹股沟疝的病因

2018-10-10 06:25 来源:网友分享

一、腹股沟疝的病因

  1、发病原因

  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腹部强度降低,以及腹内压力增高。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再加上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多有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如果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即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时消失,就应该考虑腹股沟疝的可能。

  2、发病机制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没有先天发生的。

  腹股沟斜疝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二、腹股沟疝是否严重及症状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腹股沟疝并不十分严重。

  1、腹股沟直疝

  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还纳后可在腹股沟 三角区直接扪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病人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可与斜疝鉴别。双侧性直疝、疝块常于中线两 侧互相接近。

  2、腹股沟斜疝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 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 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 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 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 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三、腹股沟疝的检查


  1、绝大多数的腹股沟疝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医生的查体就可以确诊,如果疝气比较小,表现不典型,可以通过B超检查就基本可以确诊。

  2、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3、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4、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类型的疝应有所认识,否则在手术修补时,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5、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 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四、腹股沟疝的疾病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的可能。这是使用疝带的缺点。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的疝块向外上方的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的疝环处以协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二)手术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高位结扎术: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随即切去疝囊。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因此仅适用于婴幼儿,因其在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可使腹壁加强;但对成年人不能预防其复发。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也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感染的病例。因当时不能进行疝的修补手术。

  2.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手术。修补在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应包括内环修补和腹股沟管壁修补两个主要环节。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颈高位结扎后,把内环处腹横筋膜间断缝合数针或作一“8”字缝合,以加强因疝内容物经常通过而松弛、扩大了的内环。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并无必要。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但迄今尚无一种术式适用各种情况,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壁两类手术。(各种术式依主张如何修补的创制者而命名的)。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