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07:58 来源:网友分享
常有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水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和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1.体格测量
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2.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1)病史有较长期的膳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体重史。
(2)分型表现能量营养不良者以消瘦为特征,蛋白质营养不良者以水肿为特征,既有体重明显下降又有水肿者为混合型。
(3)临床分为三度Ⅰ度体重减低15%~25%,腹部皮褶厚度为0.8cm~0.4cm;Ⅱ度体重减低25%~40%,腹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体重减低>40%,腹部皮褶消失。
(4)合并症常合并贫血、维生素A、B族和C缺乏及锌缺乏;重者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脏器和免疫功能紊乱。
1.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消耗性疾病如结核和心、肝、肾疾病。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知识,鼓励母乳喂养,适当添加辅食,及时断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
2.急救期的治疗
(1)抗感染营养不良和感染的关系密不可分,最常见的是患胃肠道、呼吸和/或皮肤感染,败血症也很多见。均需要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在营养不良的急救治疗中,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处理是特别重要,尤其在腹泻伴营养不良的小儿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液体的进入量以防发生心力衰竭。②调整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营养不良儿常严重缺钾,在尿量排出正常时,可给钾6~8mmol/(kg·d),至少维持5天。同时也有钙、镁、锌和磷的缺乏,如不及时处理,当给予高热能,高张性的肠道外营养液时还会进一步恶化。
(3)营养支持在液体和电解质不平衡纠正后,营养不良的治疗取决于肠道吸收功能的损害程度,如果肠道吸收功能不良,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中心静脉营养或外周静脉营养,前者保留时间长,输入的营养液浓度较高,而后者不能超过5天。肠道外营养液的成分和量应以维持儿童的液体需要为基础,一般100ml/(kg·d)。蛋白质一般2g/(kg·d)。脂肪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可提供总热能的60%。在应用肠道外静脉营养时,应监测血清葡萄糖,每6小时一次,以防高血糖症发生。每周应随访肝功能。
3.恢复期治疗
(1)提供足量的热能和蛋白质在计算热能和蛋白质需要时,应按相应年龄的平均体重(或P50)计算,而不是小儿的实际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能和蛋白质再乘以理想体重即为每天的摄入量。
(2)食物的选择选择适合患儿消化能力和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高热能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动物蛋白质如蛋、鱼、肉、禽和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
(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的功能药物治疗:给予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以助消化。适当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剂如苯丙酸诺龙,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增进食欲,但在用药期间应供应足够的热能和蛋白质。
摄入不足
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①食物供给不足:处于贫困地区,不能供给足够的食物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②喂养不当:生长发育期的小儿对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相对较多,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奶粉配制过稀;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乳品;长期以淀粉类食品(粥、米粉、奶糕)喂养等。
③较大儿童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或因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等引起。
利用障碍
消化吸收障碍,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包括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营养素的消耗量增多而导致营养不足。
发病机制:
由于营养不足和机体缺乏消化、吸收与利用功能,体内糖原先行动用,继之脂肪消减,形成负氮平衡,血糖减低,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胆固醇下降,基础代谢降低。消化酶含量减少,出现各种内分泌不足的症状。体液和细胞免疫均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常伴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一、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检查 可发现某些贫血、感染及某些恶性疾病。
2.尿液检查 可发现肾盂肾炎、肾小管病、肾功能不全及尿崩症等。
3.大便检查 可检出肠道细菌、寄生虫感染和消化道慢性出血性等疾病。
4.结核菌素试验 对诊断小儿结核病有重要意义。
5.血沉 血沉增快提示结缔组织病以及慢性感染等。
6.血生化检查 有助于了解肝肾功能。
7.X线摄片 X线摄片可了解骨龄是否正常,肺部有无结核感染,在头颅片中还可看到蝶鞍改变。
8.骨髓细胞学检查 可以明确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代谢性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
一个人的营养状况可由多种方法测定。一种是测量身高和体重,并与标准表对照。另一种方法是计算身体质量系数,即体重(kg)除以身高(M2)的值。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身体质量系数在20~25之间为正常。另外,一种评估营养状况的方法是测量皮褶厚度,常常在上臂后份肱三头肌处测量,将皮褶从上臂拉起测量脂肪层厚度,一般用卡尺测量。皮下脂肪占人体脂肪总量的50%,所以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营养状况。一般来说,男性皮褶厚度12mm左右,女性25mm左右为正常值。还有一种评估方法是测量左上臂的周径,它可以反映身体骨髂肌的状况,从而估计营养状况。
三、诊断
根据小儿的年龄,喂养情况,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确诊后还需进一步检查,以作出病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