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07:33 来源:网友分享
1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看区间 来辨别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2 糖耐量试验口服法
分时段 看峰值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又可恢复至正常空腹水平。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若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食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而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浓度水平,称为糖耐量失常。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个小时。
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
口服葡萄糖30分钟—60分钟达高峰,峰值
12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
糖尿病性糖耐量:
空腹血糖≥7.0mmol/L;
峰时后延,常在1小时后出现,峰值≥11.1mmol/L;
120分钟不能回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糖尿常为阳性,其中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许多早期糖尿病病人,可只表现为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
1、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了体质以及抵抗力,恢复健康。运动治疗的方法一般有游泳、跑步、散步以及中国传统太极拳运动等,不过都需要在医生知道下进行。
2、心理治疗。心理方面的治疗常常也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中被忽略的一点,而这一点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恢复以及缓解是非常有益的。只有怡悦开怀,心情舒畅,情思如意,然后配合其他方面的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否则,心情不畅,情志抑郁,则草木无情,服药再多,也收效甚微。
3、饮食治疗。这种也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中最为常见和有效的。糖尿病人应适当控制主食量,选用含糖量低的食物。关于水果蔬菜,选用含丰富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不食或是少食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以及蔬菜。食物宜粗不宜精,尽量少摄入食盐,并且限制饮酒,最好不要饮酒。
1.正常时,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则已是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治疗,千万不要因为糖尿病“没什么感觉”而拒绝治疗。血糖如果不好好控制,全身各器官都会受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吴依娜
2.糖尿病预警信号:空腹血糖>5.6毫摩/升
当空腹血糖超过该标准时,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时间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3.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5%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 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1.学会倾诉。糖尿病患者内心困惑、焦虑时,应向医生、家人、朋友倾诉,争取大家关心和帮助。
2.主动吸收新知识。依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如: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学习班,订阅一本糖尿病科普期刊,了解相关知识,掌握与糖尿病斗争的方法,并多与病友交朋友,交流各自的经验体会,向他们学习有益的防治手段,解除孤独无助感。
3.遵守生活秩序,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留意自己的外观,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4.适当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血糖、血脂、血压,也有利于驱散焦虑、抑郁情绪。
5.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当你打完一套太极拳,当你练了瑜珈功,当你行走在公园的小道上,当你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你会心情舒畅的。
6.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树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会成功。
7.药物辅助治疗。一些有严重抑郁和焦虑情绪或自杀念头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多虑平、丙米嗪、氯硝安定、阿普唑仑、百忧解、赛乐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