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9 19:53 来源:网友分享
被称为史上“最严禁燃放令”的春节过去了,在这个全国130多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禁放措施、530余个城市出台限制燃放政策的新春里,烟花燃放短时污染还是让PM2.5系数曲线“飘红”直至爆表,就连乡村都没挡住“霾锁春节”的命运。
新春佳节或许存在特殊性,但在平日,若有人问你“谁制造了PM2.5”,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啥关系。然而现实是,只要在生产生活中消耗资源,不管消耗的是哪种物质材料、哪种能源,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有害环境的PM2.5、二氧化碳、垃圾和其他污染物。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制造PM2.5,但有些人明显制造了更多。
以前经济水平低,排放的污染物少,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净化。现在,排放的污染物大量增加,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越积越多,PM2.5就是其中代表。用优质煤代替劣质煤,改进工业生产技术,提高汽车能效,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种种手段都用上了,霾却没有减缓的迹象。
有人提出,要通过转变经济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但这种转变要等十年二十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所以当下,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减少污染方面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更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力良方。
开车出行固然便捷,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除PM2.5还有很多其他污染物。若有两位车主能搭伴轮流开各自的车上下班,耗油就能减少一半,汽车的寿命也能延长。要是出行距离不太远,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既节约了资源又锻炼了身体。
出行仅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浪费的食物、水电,被抛弃的物品,都在点滴间吞噬着美好的环境,也消耗着资源和人力。其实改变也并非难事,不过都需要我们在细小琐碎中的耐心留意。
比如工作时将打印纸背面再次使用,纸张消耗量就能减少一半,再把废弃纸张卖给回收人员,虽然得到的金钱不多,或许还更费时间,可这就是对环境的呵护。若能将用过的硒鼓填充几次墨粉,丢弃的废旧硒鼓就能减少几个;离开办公室时关掉电灯、空调,发电厂就能少用几块煤。这些老生常谈从保护环境角度看,每一处细小都有崭新的意义。
如果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权利的同时,能时常想想哪些活动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那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既达到合理的生活品质,又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烟花之美只能带来稍纵即逝的愉悦,用钱买来的任性不要也罢!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做出改变,理性消费、用心生活,亲善环境、拥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