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06:17 来源:网友分享
两年前的深夜,这位时年69岁的退休医者,吵嚷着要去上班。被老伴儿和护工推到楼道后,他两眼直盯着电梯显示的数字:“1、2…11、12、15…”
“13楼,找不到。”(居民楼为避讳没设13、14楼)反复了多次的何申戌喃喃道。
13楼,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病房的楼层——他工作了46年的地方。自2012年突发脑溢血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
“何大胆”
“艺高”的医学研究狂
没有什么事,是何申戌不敢做的。
翻到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德国研制出了体外碎石机,何申戌心动了。
1982年,不到20平米的房间里,摆满了研制的机器设备,用作动物实验的两只狗和几只兔子旁边,堆着厚厚的一摞图纸文件。何申戌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继续钻在并不透亮的小屋里画图、计算、实验。
不到3年时间,他和团队一起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从无到有的硕果,填补了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领域的空白。
“何大胆”是医院同事对他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时,患者需要做睾丸肿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手术,何申戌二话不说,研究分析案例、反复演练手术步骤,硬生生把手术成功做了出来。
“他呀,是艺高人胆大”,何申戌医术上的创新与魄力,让共事多年的王晓峰记忆犹新。
他对于医学研究,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狂热。2002年的冬夜,与何申戌一同外出参加研讨会的王晓峰被推醒了,“我想到了一个让海扶设备更好测量体内温度的方法。”何申戌裹着被子坐起来,开始了一步步的数理公式推演。
这样的痴狂,在他晚年病榻上,依然显露无余。2012年,他脑溢血摔伤,住院卧病在床。鼻子上插着氧气管,他还在跟女婿念叨:手上探头如果能发射无线电信号,探测到病人血氧低时再供氧,改良后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减轻病人痛苦。
工作狂
术后未拆线就要去开会
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对何申戌追忆最多的词汇,就是“工作”。
科室里的大夫都记得2011年他与二女儿小梦的一次激烈争吵。当时何申戌后背长了脂肪肉瘤,手术后伤口还未拆线,就叫嚷着要去科委参加研讨会。“所有人都在劝他别去,但他就是拼命,不怕死。”王晓峰无奈地说。
但小梦已记不起那次让众人印象深刻的争吵。她说,家人因为父亲的健康和工作,与他争论的次数,数不胜数。
工作中遇到问题,何申戌绝不留情面,“训人时两小时不带重样”,哪怕是自己的徒弟。他工作十分专注,经常“忘食”。还在研究所时,他不和大家一起吃午饭,常常是打两个馒头带回办公室。众人吃饭回来一看,馒头放在一旁,他仍埋头在图纸里。
退休后,遇到多年难得相见的故人,何申戌也是一句嘘寒问暖没有,拉着人就开始讨论自己最新研究的内容。“有时候我和他唠唠家常,他一冷脸说你别跟我讲这个,话又转到自己的机器上了。”他的同事黄晓波回忆道。
仿佛本身自带一种偏执,对于医学的研究,何申戌几乎跟科室里每一个人都争论过,面红耳赤之后,没人争得过他。哪怕到晚年海扶测温的研究进入僵局后,他也依然固执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