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3 09:17 来源:网友分享
荣膺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那天,张兴栋收到一封信。
来信的是一位浙江小伙子:“张院士,谢谢您。我现在已经结婚,家庭很幸福。”信里附了一张全家福,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美满。这封来信,勾起了张兴栋的回忆,这位小伙子下巴因故短了一截,脸庞外观看上去极不正常,有医生用硅材料为他进行了填充,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他找到了张兴栋。张兴栋利用自己的“骨诱导”技术,让小伙子的下巴“长”了出来。他的技术,换来了这位小伙子的新生。
4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授予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此前一年,该奖项空缺。
这份殊荣,是肯定张兴栋在“可再生组织和器官的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0多年来,他让10余万人重新长出了骨结构,堪称“上帝之手”。可没人知道,这位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院士,竟然连学士学位都没有!
挑战传统从“怪异的想法”到“划时代发现”
这些天,张兴栋的办公室里门庭若市,有人找他请教学术,有人邀他参加会议。他对来访者说,跟商业相关的事情都交给其他人去做,“我不是当老板的料,当好教授已经很不容易了”。
张兴栋的“本业”是固体物理。他的“骨诱导”技术,要从1983年说起。当年,张兴栋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1991年,他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骨诱导性生物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医用陶瓷植入体内,隔段时间陶瓷就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
在当时,他的理论几乎是在挑战传统观念,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一个学物理的,他懂分子生物学吗?真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张兴栋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活性生物物质才可以诱导骨和组织的形成,无生命的材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科学研究嘛,没得困难,就没得搞头。”张兴栋说,他虽然不懂医学,但是他懂材料。
在各种质疑声中,张兴栋冷静地推进自己的研究。他用大量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模型,“实验的事实不可否定,但机理是可以讨论的”。
2008年,在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他的研究报告被列为大会“第一个报告”。历经18年的努力,他的理论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认可。日本学者小久保正评价:“这是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10多万例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研发生产的骨诱导材料,全国9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他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